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2019 Top 10

雖然近幾年都會寫下看過哪些書籍/戲劇/電影,不過倒是第一次有了想公開排行榜的念頭,我想原因可能跟在書店工作有關,前陣子公司在票選書店職人最想賣,我推薦的書只有一本進入決選(寫書評好困難QQ),於是有著那些重要的書沒有被看見好可惜的遺憾,決定在部落格好好紀錄一番,雖然沒什麼人會看到,但自己紀念也挺有意思的(很會自得其樂)。

書籍
1.《別人》任明信
幾乎每篇都可以命中自己,是當頭棒喝也是溫柔的撫慰。
2.《幹上俱樂部》鄭宜農
非常沉醉於進入宜農建構的那個真摯又帶點奇幻的世界。
3.《82年生的金智英》趙南柱
真實如我們的人生,綜觀身為一名女性一生所會受到的不平等對待。
4.《失物風景》陳夏民
面臨這些似曾相似的風景,不是只有我一人走過,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與陪伴。
5.《FIX》臥斧
當知道這些都是改編自台灣社會的真實冤案,除了悲傷,還有要繼續努力的動力。
6.《絕歌》少年A
創作是和自己對話也是和世界對話,我看見他努力的活著,使上唯一的方式和氣力。
7.《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李屏瑤
讀到作者描寫家庭聚會的篇章,我才意識到女性的犧牲,總是發生在像這樣平凡的日常裡。
8.《殺戮的艱難》張娟芬
身為讀者必須察覺媒體使用了什麼框架,他想讓我們注意到什麼、想忽略什麼。
9.《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房慧真、何榮幸、林雨佑、蔣宜婷、余志偉、許震唐、林聰勝、吳逸驊
經濟政策與環境保護並非是對立的選擇題,而是端看我們想要的是剝削還是永續的發展。
10.《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徐沛然
開始思考企業和議題的關係,以及營利能否解決問題,如果不行,那本該處理困境的政府又扮演什麼角色。

戲劇
1.《凪的新生活》Konari Misato
2.《浪漫的體質》李炳憲、金惠英
3.《我們與惡的距離》林君陽
4.《俗女養成記》嚴藝文、范芷綺、黃馨萱
5.《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永山耕三、宮本理江子、並木道子
6.《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李政孝
7.《請輸入檢索詞WWW》鄭志賢
8.《雖然30但仍17》趙秀沅
9.《沒關係,是愛情啊》金圭泰
10.《耀眼》金錫允
台日韓比例2:2:6,韓劇不管什麼題材都可以拍得平易近人又好看,不過最打中我的是日劇台詞,台劇則是因為談論了重要的議題和接地氣深得我心。

電影
1.《我是布萊克》Ken Loach
2.《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瑜
3.《82年生的金智英》金道英
4.《寄生上流》奉俊昊
5.《密陽》李滄東
6.《第三次殺人》是枝裕和
7.《陽光普照》鍾孟宏
8.《小丑》Todd Phillips
9.《搖搖晃晃的人間》范儉
10.《小島來了陌生爸爸》Steven Wouterlood
比起書籍和戲劇,今年電影實在看得很少,要是當初是選擇在真善美打工,不知道會不會不一樣(笑)。第一名給了肯洛區的舊片(因為新片還沒看就下檔了QQ),情節對比近期家人在申請長照2.0,非常有感。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時間與狀態


*
咖B一歲。剛養貓的時候,不太敢讓身邊的人知道,因為聽說幼貓的生命力很脆弱,深怕自己不小心的疏忽就導致一條生命的消逝。而一年後的今天,看他睡到四腳朝天的模樣,我依然會忍不住融化,私想這就是幸福吧,希望他也這麼覺得。

*
阿嬤住院一週。家裡那支經常壞掉的電話,在我等金鐘獎宣布最佳男主角的時候響起了,深夜時段的電話,稍來的通常不是好消息。很久沒有去醫院了,看到停車場滿位,看到急診間連走道都擺滿了病床,看到阿嬤等了兩天才有病房,更意識到健康的可貴。

*
書店工作五個月。一開始覺得擔任櫃服有些可惜,但後來發現這是跟每位讀者最靠近的位子。自己從小到大都不算是個特別愛看書的人,但休學的這一年,多了很多空白的時間可以閱讀,反而看得比電影還要多,也越能體會到書籍獨有的脈絡性。

前幾天有個小女生詢問能不能來店裡當志工,她很喜歡這個空間的氛圍,並認為在這裡服務會對她的病情有所幫助,但還是被店長拒絕了。離開前聽到她身邊的人安慰她,至少妳踏出第一步了。可以理解商業營運的考量,不過仍感到可惜與遺憾,也忘記跟她推薦可以去獨立書店試試。

*
監所探望兩次。大哥常常問最近過得好不好,M會跟他們分享香港發生的時事。W大哥喜歡吃碗粿,請教監所管理員後,他們並不建議,因為檢查後的食物樣貌不會讓人太有食慾。D大哥聽到我在書店工作,請我幫忙留意樂譜,讓他在吹口琴時可以練練歌。

M問我會面完有什麼感覺,起初我有點擔心他們會不會因為我突如其來的拜訪感到負擔,雖然見面時的狀態比我想像的自在,但要累積多少的15分鐘,才得以成為他們在裡面的力量呢。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朋友之歌

最近的睡前讀物是老師的散文集(老師在成為老師之前,是一名作家),小說的部分較無感,但仍佩服執筆的想像力,真正讀起來覺得有意思的是老師在懷念一名過世的好友,讓我也想書寫一下最近的心情。

今天下班後和7到新開的居酒屋用餐,是個很放鬆的夜晚,因為是從小到大的朋友,所以什麼都能聊,小學時是那種剛回到各自家裡,但發生一件小事就馬上再打電話給彼此的交情。但大學時期曾變得若即若離,為此我還在無名小站寫了篇鎖碼文給他(原來我也是個會主動的人啊),後來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我變得不那麼強求,又逐漸聯繫上了,但並不是頻繁的交集,就是偶爾他回台南時,來我家耍耍廢,待在同個空間,想聊天就開口,沉默時就各自忙碌,是很舒服自在的距離。

晚餐時我們的話題從國小同學開始,他和在台北的D久違地見了一面(久到對方以為他要拉保險),而我上週也到台中借住H家。我們四個很要好,幾乎每年年節都會在我家聚一塊玩玩跳棋,是那種會笑到肚子痛的一期一會。

D是個文靜的人,國中的他喜歡畫畫,有陣子我桌上每天會擺著一張計算紙畫的畫,署名D,每張我都有保留下來。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運動會我因為得失心在賽後落淚,D回家便在無名小站寫了篇文章,說他喜歡我跑步時自信的姿態,愛看書的他文筆很好,所以現在我在運動時,偶爾還會想起那些文字。

H的大學科系和我十分相似,所以有很多共同話題和喜好。我還記得318運動時,我們互相分析局勢與交換彼此的焦慮。我知道畢業後這些年他過得並不好,但我一直視而不見、逃避,雖然不是故意這樣做,因為我不擅長安慰,也討厭自己老是重複同樣的話,甚至我藉口地認為那是只有他自己才能調適的心情和狀態。睽違一年再一起住,一年可以發生很多事,很多悲傷的事,很感激他可以如此堅強的活下來,也感激他願意向我坦承他曾經想自殺,老實說當下的我並不意外,也可以理解他的選擇,但我真的很開心,我們還能一起走在逢甲商圈,一起享受這個夏天黏膩的溼熱感。雖然他也向我透露,此刻活得沒有目標,但我仍舊覺得無所謂,不需要每個人都汲汲營營的生活,此刻沒有想做的事,並不表示未來不會出現。

7說他內心把朋友的刻度劃分得很清楚,不會有所謂好朋友的等級,但是知道什麼話題可以向什麼朋友訴說。這幾次的聚會,我們聊了一些菸酒生的處境,彼此現在是逃避論文的戰友,但也從談話裡促進一些思考,像是我去閱讀他提到的書籍,而他舉的例子,正是我上個月看過的故事,溝通上變得更加有默契。當然家常讓人笑到肚子痛的也還在。

覺得滿幸運的,有這樣的陪伴。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2019監所參訪行動:台中監獄

因為南藝的地理位置鄰近台南二監,所以去年受到朋友邀請到裡面放映紀錄片,以及陪同學一起剪輯影片。由於總是直接到教室上課,並沒有機會看見其他面向的監所環境,決定報名監所關注小組今年舉辦的參訪行動。

還記得行前說明會那天,聽到各行各業的人自我介紹,像是編劇、作家、老師和藥師等,有些人關心HIV收容人的處境、有些人想了解青少年矯正機構的情況、有些人跟我一樣好奇監所管理員的工作狀態。最後我錄取的參訪地點有台中監獄、台中女子監獄、雲林第二監獄,先分享上週四參訪的中監。

台中監獄是全台灣最大的矯正機構,也是唯一有附設醫院的監獄。7/25參訪當天的收容人數為5515人,核定容額是4439人,所以超收1076人。其中以30-50歲年齡層的人占多數,罪名則有超過4成的人是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行程一開始教誨師帶我們參加矯正教育館,此區原本是要作為性侵害強制治療專區,但因當地居民抗議而改建,演變成一個描繪監獄歷史、模擬舍房、展示與販售監獄特色產品的地方。

聽完監所的基本資料、寄放完通訊設備,我們通過一道又一道門鎖,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培德醫院,監所人員向我們介紹每天約有800-900人的門診量,看診人包含鄰近的中女監、台中看守所、台中戒治所。往上二樓是住院區,共有68個床位,目前居住的收容人約30位,另包含20床供刑後強制治療使用。接著到了舍房,一層約有37-38間,一房可住2-4人,房內有一張上下舖的床、一組床包、一扇窗、幾組收納箱,床位的部分管理員說會按照年齡需求分配。比較讓我意外的是,送餐口好小,隨行夥伴詢問這樣放得進去嗎?他回答有挑選符合尺寸的餐盤。感覺下次參訪時,可以趁這時候問問基層管理員多久巡邏簽名?工時會不會太長之類的?(因為這次長官隨行在旁QQ)

後來經過紙袋工場,有106位收容人在裡面工作,然後到了看護班的教室(短期技藝訓練),再來似乎是監所人員一直很希望我們參觀的才藝舍房(需考試),以及空中大學,學費教材要自付,監所只是提供場地而已,這時我也問了有沒有圖書館,動機來自於前陣子看了《意外的管書人生》,是一名哈佛畢業生到監所裡當圖書管理員的工作記事,監所人員表示只有書車,大部分的書籍來源還是收容人自行購買或親友寄送。最後行經縫紉工場、新收的調查分類科、以及接見室(冰箱裡會展示當天收容人的餐點),便回到會議室進行QA,大家都非常積極,而且問問題很有技巧,但我感覺對方回答含蓄且侷限。紀錄幾個印象深刻的問題:

1.收容人參加比賽獲獎的獎金是歸個人所屬還是監獄?
如果是以個人名義報名,獎金歸屬於個人;若是團體報名,因材料也來自於監所,故獎金歸屬於國庫。

2.收容人一個月約有多少勞作金?
委託加工以紙袋、電子加工類居多,一個月約有630元,外役監的話約有5700-5800元。

3.矯正人員的心理健康照護?
有成立關懷小組和康樂性社團。(不過最讓我驚訝的是,監所人員不能使用培德醫院,應該追問關懷小組的組成,畢竟同儕有時並不是訴諸壓力的對象,甚至還可能是壓力來源。)

4.監所人員發藥給收容人的問題?
這是我們座談時間的核心議題,大家都很關心收容人的健康問題,監所人員表示目標當然是希望可以推動健康自主管理,但實施有難度,目前以眼同口服、戒護藏藥的方式執行,由基層管理人員發藥給收容人,親自看他服藥。

【後記】
其實我內心還有很多疑問,但來不及提出,感覺參訪也比較偏向走馬看花,只能看見獄方準備好的、想呈現的完善的一面,不過夥伴們還是很厲害,可以觀察到許多細節並提出討論。一般大眾想了解權力機構,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因為希望台灣可以朝向人權國家的理想前進,所以無論是監所環境、獄政制度、乃至於刑事政策,甚至民眾的思考,都得一起努力才行。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法庭觀察:我們與真相的距離

這次的開庭重點主要是檢辯對鑑定人藍警官進行交互詰問,內容旨在釐清兩名被害者的受傷情形。藍警官在檢察官的提問下,鉅細靡遺地描繪刀傷位置、血跡分布狀況,並示範持刀手勢,再加以簡報的實驗結果說明──同案報告郭俊偉提及謝志宏的行兇方式,以及陳女的受傷型態,皆與現場不符。此外,他也憑藉經驗針對過度傷害的心態加以揣測,列舉其他感情糾紛的案例補充,通常是行兇人對被害者餘氣未消,才會導致這樣的悲劇發生,而謝志宏並沒有這個動機。

另外,法庭中播放了19年前第一次現場模擬的影片和錄音檔,可以聽見郭俊偉承認自己是從老農身後測刺殺他,而當他被問到謝志宏刺哪個位置,卻回答不知道。藍警官表示,如果兩人都有行兇,謝志宏的機車把手應該也會沾染到血跡,但是化驗結果並無血跡反應。他舉汐止殺警奪槍案說明,如果車子有碰到血,要清除是很難的事。

最後,藍警官也對郭俊偉的測謊結果表示意見,他透露,凡是受過訓練或說謊成性者都有可能通過測謊,並以台中后豐大橋案為例,指出該案證人與被告皆通過測謊,但是證人證詞與客觀事實不符。所以他強調測謊有疑慮,採用應相當謹慎。

3小時的問答,可以感受到眾人對待案件細節的審慎態度,我也想起開庭的前一天,向朋友提及要去旁聽一起冤案,他問我怎麼知道對方是冤枉的,當時跟他說明了一些程序上的瑕疵,不過在一次次的法庭觀察後,我想,每次開庭都是我與真相更靠近的時候,也希望是無辜者離自由越來越接近的時刻。

*原文經編修刊於冤冤相報第56期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表面的和平

今天好像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讓你藉著這個機會,向我一吐最近的不快,附帶許多你以前就曾和我抱怨過的事蹟,除了聆聽,我其實不知道該做何回應,甚至有些不耐煩地告訴你,這些都講過了,因為我很厭煩你總是重複抱怨,最後在沉默下恢復日常。

而我知道,這些情緒都是積累的,這個日常也許有天會崩毀的。可是我始終無能為力。

2019年5月7日 星期二

法庭觀察筆記part2

2019/4/18(四) 10:00 高分院第3法庭(下次開庭時間:6/20(四)10:00)

這次開庭一樣是檢辯對證人進行交互詰問,而證人有兩位。

第1位吳先生從事砂石業,因為公司要買砂石,才會認識明芳大哥,也曾在去看砂石的回程中,到內門空地看過木材。

最後檢辯分別陳述意見如下:
檢察官:合夥關係是明芳大哥自己講的。
辯護人:證人有提到合夥人石頭,所以可以確認有合夥關係存在。

第2位是明芳大哥的前妻莊小姐,因親耳聽到明芳大哥在接洽重機具的事情,才把錢借給他,理由是認為他事業若發展得不錯,小孩也能獲得較妥善的照顧。

最後檢辯分別陳述意見如下:
檢察官:證人證詞空泛。
辯護人:從借錢可以得知明芳大哥有出資、也有合夥事實。

明明是同一段證詞,卻衍生截然不同的解讀立場 QQ

2019/4/18(四) 09:30 高分院第8法庭(下次開庭時間:5/30(四)09:30)

聽完明芳大哥的開庭後,和平冤的夥伴一起續聽劉正富案

下午場傳了四個證人,檢察官問的問題大致上有這些:有沒有被恐嚇?誰載你去現場?在本案前有沒有見過對方?案發後有沒有群聚討論?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律師問證人:警察有沒有拿其他照片給你指認?證人回答沒有。所以其實明顯的有指認瑕疵存在。

今天也有其他無辜者一起到場旁聽,像是阿澤和燕飛伯。巧合的是,當時我包包裡正帶著阿澤的故事《十三姨KTV殺人事件》這本書。而走出高分院前,穿著族服的正富爸爸和在場的夥伴一一握手致謝,明芳大哥稍早也在離開法庭前,不忘向大家點頭致意。我想起了書裡面的一段話:「我就是經歷了一段別人蓄意給我安排的命運,這其實並不屬於我的命運,但是我卻得經歷。」

2019年5月4日 星期六

煙囪啟示錄

以為是在講六輕,但談論更多的是後勁、林園、大林蒲、大社。老實說《煙囪之島》不好讀,卻十分重要和有收穫,讀的過程也想起了二年級做的政治經濟學期末報告,當時看的一些石化產業文獻,現在都可以連起來了。

開場春山出版的創辦人小瑞說,她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在一本書裡呈現時間──台灣人與石化產業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接著何榮幸簡單介紹了報導者的由來,便接棒給這本書的作者之一房慧真,介紹後勁反五輕運動。下一位講者邱毓斌老師,在自立晚報實習期間到後勁去採訪,發現抗爭比報導還有意思,野百合運動後便和社團成員到當地駐點。講座最後再由何榮幸分享六輕調查報導的製作,包含科學家的研究、抵抗深喉嚨的誘惑等過程。

印象深刻的QA:

在報導中要如何拿捏理性與感性?
人物描繪是好看、引人入勝的,但不能只有故事,這樣對改善結構沒有幫助。

像報導者這樣的長篇幅文章固然重要,但要如何讓無感的人有興趣?
(1)會利用mini reporter、新聞遊戲、動畫、衛星雲圖等不同的多媒體形式來呈現新聞內容。
(2)房慧真分享她寫完新屋報導後,收到一封國小老師的來信。老師帶著學生讀完六七千字的報導,讓他們藉由繪畫或寫信表達心得,並帶大家參觀消防局。後來房也把這些溫暖回饋給罹難者家屬。
(3)採真人圖書館的模式,面對面的交流。

邱毓斌老師說,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是非得要二選一,而是我們要選擇剝削環境還是永續發展的經濟發展。

邱花妹老師說,有環工系的學生跑來修我的環境社會學,他很訝異地跟我說,我以為合法就是沒有汙染。讓我想起書裡的一句話:「誰為汙染設定限制,誰就是在贊成汙染。」

已經很久沒有這麼有意思的夜晚了,除了見到許多偶像外,在這些對話裡頭,我也得到了一些力量。希望我也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為台灣做點什麼。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田野筆記:一名監所管理員的自白

會想多認識監所管理員這門職業,是因為看到《獄卒不畫會死》這本書,以及獄政工會製作的血汗懶人包,促使我想更深入了解他們的勞動環境。剛好身邊有位親戚在監所服務超過三十年,我便約他當面聊聊。

【工時】
日勤:7:30-18:30 周休2日
夜勤:8:00-次日9:00(25小時)做1休1、做1休3,每月約上10~11天班,但每次工時超長

【工作內容】
日勤:戒護收容人工作、接見、就醫
夜勤:8-17支援日勤,17點後開始每3小時輪流巡邏舍房,1人負責1層樓,每15分鐘簽到1次

大哥任職多年,當然日夜勤都做過,而即使要付出睡眠品質不佳的代價,他仍偏好夜勤,因為日勤戒護收容人工作壓力較大(在重刑監常常是1位管理員要帶領約200位收容人到工廠)。「人永遠補不齊。」大哥說完還找了關鍵評論網上的文章給我看。

關於勞動現場的情況,大多與懶人包內容相吻合,不過訪談有一點收穫是,大哥提到了監所管理員的「給分」權力,也就是所謂的《行刑累進處遇條例》,不同等級的收容人,在監所內會享有不同的權利,例如:第4級收容人,只享有和父母親、直系血親、三親等內旁系血親通信的權利,必須累積到第3級,才能和朋友通信。而這個分數,有時候是算零點幾的,也難怪在報導中看見更生作家劉北元說,他從第4級升到第3級,花了2年半時間。

訪談的最後,我向大哥說明為什麼我對這個議題有興趣,以及接下來可能發展的兩個面向,也順勢聊起他在重刑監服務時,同事協助執行死刑的經驗,接著他強調:「死刑是一定要執行的!沒有教化可能。」尊重對方的立場與經驗,但也一邊納悶著,為何可以如此斬釘截鐵地肯定他人沒有教化可能呢?「如果改成終身監禁呢?」我拋出提問,「還要用納稅人的錢養他們。」「但他們不是也會負擔生活所需嗎?」「勞作金只有一點點,根本不夠。」當下我的反應其實是,那是否應該檢討監所的勞動條件呢?(事後看完「省錢」不應該成為死刑存在的理由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收容人的勞動所得,有部分會作為被害人的補償金。)

經過今天初步理解了這門行業,下次似乎可以朝個人經驗著手,但在那之前,我應該先釐清方向和目的,要做的功課還很多啊。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讀《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

過去接觸到的自殺文本,多是描繪個案的生命經驗,而這本書卻是從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出發,輔以數據提出現象觀察──韓國人的自殺或許是他殺。 

書中列舉許多實例,包含負責MERS防疫的政府官員 、承受巨大升學壓力的孩子、在學校被集體孤立的女王、跟隨偶像赴死的青少年、以及役期長、薪資低、位階制度顯著的軍人。不同身分與年齡層的他們,卻不約而同選擇了同一條道路。 

然而這些選擇其實潛藏在某些韓國特有的慣性裡,作者開宗明義就指出語言特性造就了自殺風氣。觀看韓劇時經常可以聽見劇中人物道出「我們爸爸」、「我們女兒」、「我們XX」這樣的台詞。而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為「我們」是作為一種親密歸屬感的表現,卻忽略了這個字詞同時也負擔著沉重的壓力,是來自於他人的目光和期待。此外,敬語半語、以及用職業稱呼他者的語言習慣,也再再凸顯了彼此的身分差異。 

為了預防民眾跳軌,地鐵可以設置安全閘門;為了防止投江自盡,橋墩可以增加防護網,但這樣的措施治標不治本,如果沒有試圖解決結構問題,一心求死的生者也只是另尋其他通往終點的道路。每一條生命都在社會裡載浮載沉,當我們願意重視、談論、甚至探究成因,也許就會有越來越多人浮上水面,而那個喘口氣、被理解的瞬間,也是避免台灣成為下一個自殺共和國的黃金時刻。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反省

網路上關於與惡的討論很多,說是這幾週最熱門的話題也不為過。但今天這兩集觸動我的部分是主角失去孩子那刻。

它提醒我,每個階段都有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過去的我好像太在意自己付出了什麼,希望對方也能和我一樣卯足全力地重視,但我忘記那個目標並不一定是他人的全部,所以當時的我應該看得更遠一些,多體諒他人一點。

紀錄一下從戲劇反射到生活的體悟,也希望日後不要總是優先考慮到自己。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法庭觀察筆記

雖然之前曾到法院旁聽,不過看到檢辯對證人進行交互詰問還是頭一次,紀錄一下開庭過程。

2019/3/28(四) 10:00 高分院第3法庭 
黃明芳漂流木案

受命法官           審判長           陪席法官

                 書記官                  通譯

林律師                    檢察官
劉律師
被告 黃明芳    證人 羅世享
法警 兩位          證人 謝振城
陳律師      

一開始法官會先核對當事人與證人身分(生日和身分證字號),並囑咐證人不可作偽證及簽名。因為是檢察官聲請再審,所以先由他對證人羅世享進行主詰問,詢問羅在哪個時間點、去哪裡看木材?以及細節探究:木材的大小數量、和黃明芳接觸的過程。然後檢察官在念森林法15條時(天然災害發生後,國有林竹木漂流至國有林區域外時,當地政府需於一個月內清理註記完畢,未能於一個月內清理註記完畢者,當地居民得自由撿拾清理),被律師異議了。羅說一般民眾不會知道有這個規定,其實我也是當天才曉得。

接著輪到辯護律師進行反詰問,除了看當時放置木材的場地照片外,也詢問了交易行情價。最後再由檢察官進行覆主詰問,確認羅沒看過合夥關係的書面記錄。作證完羅領回身分證,可留下旁聽,也可離開。

再來進行的是謝振城的主詰問,確認其失竊的木頭來源、數量、價格,並對他提示審判筆錄,詢問為何前後說詞不一。

而這次辯護律師的反詰問主要針對謝的合夥關係,以及謝和芳接觸的過程。謝表示十年前的事很多都忘記了,希望律師不要為難他。律師則回應倘若真的不知道或不記得,就照實情說也沒關係。「如果知道芳有案底,我根本不會報警,害他又被關。」雖然謝說這是他的心內話,但對這段話仍要保留看待。

接下來又輪到檢察官的覆主詰問,他表示律師的反詰問超過範圍,不過審判長回應當下就該立即異議,並請大家深呼吸冷靜,也詢問當事人有沒有什麼話要講,明芳大哥脫下口罩,表態不認同謝的說法,解釋他們認識的過程,以及澄清租用重型機具的價格。這應該是整場開庭我最想紀錄的心聲,但偏偏有些道地的台灣話我聽不懂(扼腕)。最後辯護律師推斷他們有合夥關係,謝則是邊聽邊搖頭,離開前又表明當選過好幾次里長。似乎想彰顯自己的誠信。

下次開庭時間:4/18(四)10:00。

-

也許因為我是法律門外漢,又只經由報導了解大概的案情,以至於整場聽下來,我感到十分混亂。畢竟有許多問題都圍繞在細節,但我相信魔鬼就藏在細節裡,也許這樣的一個提問或回應,就是救援這門冤案的關鍵。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冤案在南方」講座筆記

1.林金貴案:2007年5月,高雄一名計程車司機於夜間遭槍殺,雖有監視錄影帶,但畫質模糊,於是便依照目擊者口述描繪出犯人輪廓,隨後經證人指認出是阿貴。但令人納悶的是,既找不到行兇的槍枝,車內也沒有阿貴的指紋,而他也通過測謊鑑定,但最後還是憑著證人的說詞判了無期徒刑。士翔藉這個案子談到指認瑕疵,警方列出四張照片,其中三人都是大頭貼照,只有阿貴是半身照,且手還拷在欄杆上,試圖誘導作證,這樣的程序顯然很有問題。冤獄平反協會於2014年介入救援,並提出新證據:(一)找到阿貴當年3月拍的證件照,說明他與犯人頭髮長度不符,並請皮膚科醫生證實,常人毛髮的生長速度不可能如此迅速。(二)請中研院的專家進行監視畫面的人臉辨識,判斷出此人不是阿貴。然而這樣充足的準備,卻還是遭到駁回,直到2017年4月才開啟再審,2018年8月改判無罪,雖然現在又發回更審。最近剛好在讀臥斧寫的小說《FIX》,情節改編自許多真實冤案,其中〈大大的小黃〉就是在描述這則事故。

2.謝志宏案:2000年的歸仁雙屍案,當時阿宏和朋友郭俊偉去夜遊,途中郭搭訕了一名女孩,與她起了爭執並將其殺害,也一併殺了碰巧要去巡田水的老農夫。士翔先給我們看了筆錄的照片,可以發現警方僅詢問一個問題,隨之記載的內容卻好幾行,十分詳盡。巧妙的是,阿宏的筆錄錄音帶佚失(1998年通過了刑事訴訟法第100條之1修正,規定筆錄要全程錄音錄影,以避免刑求),但在同個地方做筆錄的郭俊偉錄音帶還好端端的保留著,讓人不禁懷疑這份自白的真實性。

3.劉正富案:2004年夜間發生於屏東的鬥毆事件,一名少年死亡。8個月後,5位證人在只有一張劉正富的照片上,指出犯人就是他。除了指認瑕疵,當時警方並未採集地上的血跡,也沒有拍攝球棒在現場的照片,更誇張的是,劉交了一張當時在高雄便利商店買東西的發票,交待不在場證明,卻被警方搞丟。

4.林進龍案:2009年林金群請陳火盛載3台DVD播放器回台交給林進龍,後來警方查獲紙箱內裝的其實是海洛因,毫不知情的陳火盛、林進龍就這樣被判刑,2018年林進龍再審改判無罪,但同案不同命,陳火盛至今還在獄中。我好奇為什麼沒有一起審理,士翔也覺得疑惑,因為法官認定一個屬於海上運輸,一個是在台灣,應隸屬不同案件。

5.止咳水事件:一名役男因感冒服用止咳水,驗尿呈現毒品反應,而待在戒治所42天。後來他也到醫院進行基因檢查,證明自己的清白。

6.鄧屏湘案:講座的最後播了列隊指認影片,鄧不僅穿著囚服,還被拷上手銬(儘管警方說用袖子遮著),就算調換順序,證人也從頭到尾都在外面看著整個過程,這樣的指認具有強烈的暗示嫌疑。而我也聽到後方觀眾默默地說了聲白七XD

大學的時候讀了《無彩青春》, 才知道蘇建和案;每年十月十日,大家會提起江國慶案;還有出社會後才知道的徐自強、鄭性澤。只要是人都會犯錯,所以冤案平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台灣司法還有希望,因為代表著願意承擔同儕壓力、承認錯誤。只是那個靠近光的過程,似乎比黑暗的時候還要難受。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雨天的呢喃在山洞裡輕輕地哼


看完《殺戮的艱難》,為了轉換心情,走去期刊區拿起久違的報紙,比較感興趣的新聞大概只有兩則:苗博雅的投書(關於釋字748號)、南韓霧霾破紀錄。不過在報上瞥見真善美的電影時刻表,有昨天臉友推薦的《密陽》,查了一下今天正是上映最後一天,距離放映時間還有半小時,心裡想:「這一定是命中注定叫我現在就去看電影吧!」雖然履歷還好端端地躺在筆電裡,但身體比大腦誠實(?)下意識已經收拾好書包,而在那之前,我還真不知道,這是一個有多適合下雨天看的電影。

在外人看來,女主角是個辛苦且不幸的人,因為先生意外過世,又一個人撫養著孩子,可女主角完全不那麼覺得。然而在遭逢第二個事故後,她徹底崩潰了,在教會裡放聲大哭,從信仰中找到暫時可以透氣的窗,於是她主動去原諒傷害她的人,但沒想到,這個人卻告訴她,我的罪已經被上帝寬恕了,剎那間女主角感覺自己被神背叛,開始控訴一切救贖都是假的。

從被害者家屬角度切入,談放下何其容易,書裡面曾提到,當一件悲劇發生時,我們永遠都不要教被害者「應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但作為第三者的我們,除了看見不幸,除了注意到犯罪者的作為,還能做什麼呢?(督促政府)提供一個更加完備的被害人支持系統,這是最近閱讀完的答案。雖然這顯然不是這部電影處理的命題,但這部片或許很適合這樣的延伸討論。

另外,我發現我從《殺戮的艱難》中抄寫的筆記比《思索斷頭台》整整多了兩倍,其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地理因素,書中陳述台灣的情況比當年的法國來得讓我有感,不過這還是我第一次讀完卡繆的書,雖然覺得譯者寫的序更為真誠且貼近我的心聲(我好失禮,但整本書比想像中好讀,雖然想跳過後面宗教的部分QAQ)。

這兩本書除了闡述作者思考死刑的觀點,《殺戮的艱難》令我更為印象深刻的是,後半章節提到的新聞框架,非常適合拿來當媒體識讀的教材,也讓我慚愧大學的自己都在幹嘛,當時好像專注於實務訓練,忙著一次又一次的編輯與採訪,卻鮮少好好端詳媒體的預設立場,有立場沒問題,但身為讀者的我們,必須察覺記者使用了什麼框架,他想讓我們注意到什麼、想忽略什麼,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更加主動且敏銳的閱聽人啊。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活著是如此尊貴

算是做出了下一步的決定,儘管並不那麼順遂,白天和夜裡都時常質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承擔,是不是在給自己找麻煩,日記裡也留下了好幾個未知的問號,但不管就先做了吧。

寫履歷的時候,發現自我感受力很不深,善於描摹客觀情況,卻不曾詢問對自己造成什麼影響,這讓我想到有一次映後座談,觀眾問我是怎麼看待影片裡兩人的關係,但我其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然而,這也讓我想起很喜歡對我拋出問句的朋友,你覺得怎麼樣?雖然總是一時反應不過來,但也因為這樣的契機有了思考的機會。

花了兩天消化完絕歌,也許大部分的人無法認同這本書或這個作者的存在,但我依然覺得這樣坦承的機會是重要且必須的,即便那讓人感到畏懼、不忍直視。

老實說看完這本書,我可以感覺得到少年A也住在我的心中。看起來像是一句可怕的讀後感,卻是我誠實的心聲,只是不至於會做出失序行為,且還擁有著可以察覺生活中微小幸福的能力,這樣的我,已經是相當幸運也幸福的了。

創作是和自己對話也是和世界對話,我看見他努力的活著,使上唯一的方式和氣力。

2019年2月8日 星期五

年末掃除

新年假期翻閱了成長至今收藏的書信,無論內容或大或小、甚至用衛生紙寫的字條,我通通保留了下來,最近因為需要整理出更多空間,一些失去聯繫的,在讀完最後一遍後,我便回收了,有些在腦海塵封已久的名字一個個地回想起來,「現在過得好嗎?在做些什麼?」一邊看一邊這樣想著,信裡頭那些「永遠」的字眼太過美好、亦顯得青春,不過也好奇自己曾寫些什麼內容給那些重要的人呢?

最近發現可以連回無名小站,雖然只能看第一頁的網誌,差不多是一些大學時期的紀錄,縱使只是幾年前的事情,卻已經對某些情緒和字眼感到陌生,所以說,好的壞的都會過去,當下才是最珍貴的。

在新年開始之前,我試圖將一年來混亂的心情告段落,老實說,我並不會認為這些付出白費力氣,或一定要獲得相對應的回報,因為至少再次認識了自己。

重新開始雖然麻煩,但很未知,也很值得期待吧。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只要理解活著不一定就會發生更好的事,也就沒什麼好怕的了。」

2019讀完的第一本書,我會努力不要讓它是唯一一本(笑)。

書中談論了秘密、談論了死亡、談及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讓我想起最近在看的日劇《3年A班:從現在起大家都是人質》,人氣王女主角問她的好友是如何看待她的,「身材完美、曲線優良!」「不,我問的是內在。」「當然是超強的啊!」好友再次交出了一個崇拜的答案,「原來妳是這樣看我的,那我就放心了。」然而不久之後,女主角卻選擇了自殺。

可能因為也是處在武裝的狀態,覺得必須與世界保持著一點距離才能活下去(但這並不代表不是真心相待,更多的是冷靜看待),因此整本最令我有共感的的一章是〈終於生還〉。讓我知道有許多相同境遇的夥伴,面臨這些似曾相似的風景,不是只有我一人走過,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與陪伴。「讓人踏進來自己也會走出去,試著和其他人好好相處,偶爾笑著展示傷痕,讓他們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壞掉。」


看完這本書後一直在想,如果是我,會把什麼寫進這本書呢(已經可以面對/告別/撿拾哪些事物了呢),是一些已經離去卻仍然惦記的人(想起了隔壁的奶奶、我的大伯和阿公、罹癌過世的物理老師、大學社團的學姊);還是一段萍水相逢卻異常深刻的回憶(爸爸寫的聖誕節卡片、補習班老師帶我們去釣蝦、從下課玩到上課的捉迷藏、採訪過程遇見的計程車司機、弱視但努力做公益的明雄);也可能是認識自我這段永無止盡、打掉重練的長途旅程。


不過就在拍完照後隨即發現,書桌墊的這張海報正是我的失物風景啊,大學時期聽的第一場後搖,當時還沒有解散的甜梅號,仔細看上頭還寫著一段文案:「沒有世界末日,只有一同航行的時光。」好像挺能和看完這本書的心情相互對話似的。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關於組電腦這回事

去年底接了一個案子,但礙於筆電跑不動4K規格的素材,只好跟哥哥情商借用他的桌電,也讓我下定決心要自己組一台,不過最初的我可是連主機板、記憶體長什麼樣都不知道QAQ多虧了youtuber、部落格、以及各大論壇的協助,於是!2019年的第一篇網誌就是來自於這台充滿心血、充滿愛的新電腦,特發此文以茲紀念。

為什麼要自己組電腦,不直接買現成的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可以親自挑選符合需求的零件,同時也為他們負責。所以組電腦的第一步驟即列出預算和需求。舉例來說,我目前能力所及的範圍是35K,而這台桌機主要會用來剪輯,同時也得跑得動繪圖及調光軟體。

第二步驟:挑選想要購買的器材,到原價屋做線上估價。至少需要下列幾種產品:主機板、CPU、記憶體、顯示卡、SSD、HDD、電池供應器、機殼。我是電獺少女的影片建立基本概念,後來再看Huan的推薦,另外,歐飛先生Leo Ho 的小天地這兩個部落格,也在我選擇困難時給了很大的意見參考。













列出菜單後,因為是第一次組電腦,又得花上一筆不少的積蓄,即使爬了許多文,仍舊感到不安,所以傳給幾個朋友,以及po到mobile徵求網友的建議,但猶豫不決的症狀似乎更加嚴重,不過我覺得有更多聲音還是一件必要的事,只是做決定的終究還是你自己啊,沒有人會比你更懂使用這台電腦的目的了。而且朋友也說,桌機最大的好處就是性能不足時可以再升級。

一切就緒後,我便到原價屋下單,不知道是不是已經有理想菜單,所以過程中店員都沒有多說什麼,我也忘記諮詢他的意見,而且幸運地我挑選的零件都有現貨,待工程部組裝完,就可以把電腦帶回家。這幾天忙著安裝作業系統、註冊會員延長保固,最大的心得是,貓奴的話一定要買電線保護套阿!!!不過在裝保護套時,覺得當初還是應該買無線鍵鼠組才對(笑)。

新年新希望是,這台電腦可以跟我跟貓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