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無法迫遷的影像記憶 記一日園長影展

「孩子的未來不能拆!原地保留幼兒園!」頂著31度的艷陽高溫,浩浩湯湯的一群人聚集在台中市市民廣場,不過就是希望把如此單純、誠懇的心聲傳達給政府,這是今年五七遊行的訴求與口號,那天也是我和黎明幼兒園林金連園長的第一次接觸,還記得他說,以後有機會的話要和大家分享拍片的經驗和趣事,心中非常期待,交談之中也著實感受到他的溫柔與能量。

2017723日,盛夏之時,黎明幼兒園與南藝大音像藝術媒體中心合作,舉辦一日園長影展以及影像交付維護記者會,因為林園長平常不但是位認真的教育工作者,也同時致力與鍾情於各項文化的影像紀錄。活動當天,大家坐在幼兒園三樓的攝影棚,觀看過去園長自掏腰包拍攝的紀錄片與教學節目,題材範圍相當廣泛,像是木炭的製作過程、邵族的無形文化資產、小朋友的戶外教學、家庭錄影帶……等等,看見不少昔日的土地光影,可惜後來礙於迫遷因素,紀錄無法繼續,學校也停止招生。

而此次影展的開幕片《造棺人—李榮霖》,是園長在1998年獲得文建會「地方文化紀錄影帶徵選」傑出作品獎的紀錄片,影片中除了紀錄師傅打造傳統土葬棺木的過程,也透過作者與主角間的對談,呈現造棺人本身面對生命的省思與體悟。其中讓大家會心一笑的畫面莫過於,被攝者李榮霖毫不避諱地將小孩放置於棺木中遊戲,直說從小開始接觸,長大後便不會害怕,果不其然孩子日後選擇繼承了父親的衣缽,而這概念也與園長當初的拍攝意圖相符合,影片主旨就是為了讓觀眾進一步破除對於殯葬業的迷思與恐懼。然而,審視自身過往的經驗,確實小時候看到靈堂帷幕時,總是敬而遠之或繞道而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現這其實只是每個人生的畢業典禮而已。

影片播映後,園長感概地表示:「李榮霖六十幾歲就走了,還說做這行可以活比較久,騙人的啦!」由於主角他在片中曾提及,因為木材的重量以及製作程序費時又費工,搬運或刻畫時經常需要維持良好的體力,因此練就一身強健的體魄,但如今仍走到了死亡這關卡,只是即使造棺人的身軀已幻化成無形,不過他身上的那份質樸與信念卻經由園長的影像活下來了。

「不要光聊別人,和我們聊聊你自己吧!」《造棺人》映後的途中,現場一位大哥發言,說他想要知道黎明幼兒園的現況與未來,園長則回應,雖然目前已經沒有立即拆遷的急迫性,但並不代表未來不會被拆除,因為仍需視兩個官司的判決結果而定,所以也希望大家能夠持續關注和了解這個迫遷案。我覺得一個影展富有特色的地方,並不是放映知名的影片,而是它是否能與人和地方有所連結,那天我們除了聊電影,大家還聊這個社會,然後再共同構築出對在地的想像與情誼。

除了《造棺人》這部影片,園長為了豐富幼兒多媒體教育,成立博士林傳播公司及中國人文化公司(後者是為了順利通過政府審查而取的名稱),並運用Betacam攝影機拍攝《台灣即將消失本土文化教學專輯》,形式雖為教學節目,但因園長生動活潑的表現手法,影展現場不時傳出驚嘆聲與歡笑聲,可見大人小孩觀看皆適宜,而當天放映的內容是在苗栗縣銅鑼鄉拍攝的《燒木炭》,由於現今木炭多從國外進口,且價格便宜,加上傳統燒木炭窯的工法辛苦耗時,此行業已逐漸式微,但園長為了完整紀錄此項技藝與文化,與師傅溝通,說他會負責將燒製好的木炭全數買下,原本預計轉手賣給中盤商,不料最後木炭數量實在太多,連中盤商都拒絕接收,於是他嘗試親自站在山腳下販售三天三夜,不過生意依舊門可羅雀,最後只能回頭央求師傅提點通路並折價賣出。映後他和觀眾分享這段經驗的時候,大家都笑倒在一旁,雖為拍攝趣聞,但也能從中明白他對教育的執著與用心,為了能讓未來的學生透過影像看見傳統木炭的製作流程,不惜賠本拍攝,這才是讓他繼續堅持紀錄下去的初衷與使命啊!

隨後晚間播放的影片,是園長無償協助簡史朗博士拍攝的邵族無形文化資產,同時也紀錄了921地震的災後重建狀況,其中還有邵族原住民到黎明幼兒園拜訪的珍貴影像,讓我們得以可以看見過去的學校規模與學生人數,看到那些畫面讓我想起傍晚時分,大夥移駕到一樓共食,我們坐在小朋友的七彩椅子上享用晚餐,清理餐具的時候使用孩童高度的洗手台,吃飽飯到園區後方散步,攀爬遊樂設施、玩溜滑梯,這是一個多麼令人舒適、自在的環境,只是原本應該在這個地方快樂學習的學生,卻因為土地自辦重劃的問題,被迫面臨幼兒園消失的危機。

後來一直到活動結束便是一連串的拍攝毛帶尋寶時間,我們看見現在已經消逝不見的田邊雜貨店,象徵著那個時代的庶民記憶與生活碎片。而其中最逗趣的當然是,園長帶著無法耕田的水牛到河邊散步,悉心照護、和牠講話、陪伴牠玩耍。另外還有2000年的幼兒園郊遊紀實,一輛輛的娃娃車,載著學生們到鄉間的西瓜園、養雞場、蠟燭工廠等地摸索探險,「生活中有很多產業跟我們息息相關,我想帶小朋友去體驗!」這就是園長長久以來秉持的教育理念,帶著孩子們到鄉間田野休憩,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只是在20169月,戶外教學的地點從原本的山林小徑換成了台中市政府,原來是園長在經過家長同意後,帶著幼兒園的學生到市長辦公室,共同來表達守護黎明的決心。

最後,影展則是挑選了園長的家庭電影作為此次活動的閉幕片,畫面中是一位小朋友躺在醫院病床上剛甦醒的模樣,園長解釋,那是當初小女兒生病,但一直苦惱找不到原因,直到轉院後才離奇解決,「這拍下來可以作為研究用!」聽完他的補充,場內又一陣笑聲。年過60的園長,土生土長的台中人,將一生奉獻於教育與影像,而如今又成為了一位社會運動者,在全台各地的反迫遷場合中幾乎隨處可見園長站台的身影,我想無論身分如何轉變,對於這個社會的關注、對於土地的熱愛,他都是一位值得大家學習的老師。

影展尾聲,藝文季的志工帶我們到園區後方看螢火蟲,一顆顆綠色的光點就在花叢間閃爍飛翔,整天下來,深深覺得如果能當這裡的學生,一定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黎明幼兒園屹立在台中已經長達40個年頭,全盛時期甚至有超過1000名學生就讀,這片土地記憶活耀於千人的腦海之中,但我們仍期盼有更多人知道這個具有歷史價值的教學現場,如果說孩子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那保留幼兒園、鞏固學生的受教權,自然應當是政府的職責吧。「記得多拍一點啊!」離開前園長還不忘叮嚀,而我也明白,這的確是我們這一代紀錄者的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