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只要有一個地方好轉就值得感激

破病第五天,覺得好像應該做點什麼來轉移身體上的不適,不然我可能會吐第四次。

慢節奏的我,直到現在才明白確診的感覺,果然很痛苦啊,前菜是每晚反覆的燒燒退退,冷熱交織,清晨總伴隨著被汗水浸潤的衣物醒來,充分體會到什麼叫沒有力氣。

而這兩天不燒了,卻贏來另一波痛苦的高峰(所謂好戲在後頭的意思嗎),先是半夜跟著貓吐了一會,然後又立刻將早餐還給垃圾桶,接著在一小時的候診時間,又忍不住向醫師展示湯湯水水,打針後整天頂著要吐不吐的胃脹感,睡睡醒醒,此時腦內夢工廠也沒閒著,連續拍了幾部驚悚片,且多半與死亡有關,醒來獨自待在昏暗的房間,心想生病果然會使人憂鬱啊,於是這篇網誌就這麼誕生了。

所以就在剛剛我決定把冷氣關掉,窗戶打開,招點陽光進屋,即便是充斥著建築物的小小窗景也足以令人莞爾。喉嚨漸漸不痛了,我也有了一點生氣可以坐在桌前呢喃,明天會更好的吧,謝謝身體。

(然而就在我準備結束如兔子般的一天,無情迎來了第四次凹嗚)

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2021 top 10

身為一個選擇障礙的人,要精選年度喜好真是在為難自己,但列出來才發現這也是在為該階段的處境留下紀錄,較明顯地的是去年接觸了不少心靈成長類的文本,這是一個嶄新的旅程,意味著我終於對自己和他人感到好奇。也希望這一個個獨特的生命故事能陪伴更多人走過平凡的日常。

書籍
1.《先養狗,然後……養了貓。》谷口治郎
2.《也許你該找人聊聊》Lori Gottlieb
3.《關係黑洞》周慕姿
4.《俗女養成記》江鵝
5.《孤獨培養皿》鄭宜農
6.《卸殼》江佩津
7.《都是溫柔的孩子》寮美千子
8.《被搶劫的人生》陳昭如
9.《深度數位大掃除》Cal Newport
10.《原子習慣》James Clear

戲劇
1.《柔美的細胞小將》李尚燁
2.《喜劇開場》豬股隆一、金井絋
3.《請回答1988》申元浩
4.《Live》金圭泰
5.《機智醫生生活2》申元浩
6.《機智牢房生活》申元浩
7.《Move to Heaven》金晟浩
8.《Navillera》韓東化
9.《俗女養成記2》嚴藝文、陳長綸
10.《火神的眼淚》蔡銀娟

電影
1.《創傷的智慧》Maurizio Benazzo & Zaya 
2.《度日》林佑恩
3.《婚姻故事》Noah Baumbach
4.《腦筋急轉彎》Pete Docter
5.《美國女孩》阮鳳儀
6.《瀑布》鍾孟宏
7.《非常母親》奉俊昊
8.《我12歲,你介意嗎?》Barbora Chalupova & Vit Klusak
9.《礦工人生》Tétshim & Frank Mukunday
10.《男人與他的海》黃嘉俊

Podcast
1.《違章女生lalaLand》
2.《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3.《午後女子會》
4.《心理師想跟你說》
5.《The Real Story》
6.《靈魂相談室》
7.《宇宙小姐》
8.《草木談心》
9.《閱讀夏LaLa》
10.《CITY BOY的使用說明書》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遊走在邊緣

月初看到朋友分享一篇貼文關於三十歲的焦慮,文中研究所停滯期根本是我這些年的寫照,當然修課頭兩年非常充實忙碌,我也很享受碰撞新的知識,但自從休學準備畢製,漸漸變得十分鬆散,後來到書店打工,也只是基於想做些什麼,好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虛度光陰罷了。

最近身邊的人陸續問我,之後會繼續拍片嗎?其實在做畢製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個性並沒有那麼適合這行,就像大學的我認為自己的節奏不適合跑新聞一樣。但當我這樣回應時,對方卻告訴我,有興趣的話就會適合。

社會框架像是一把磁鐵,我明明清楚那不是我想前往的目的地,但因為這條路人煙稀少又坑坑巴巴,走著走著經常會自我懷疑,這樣下去好嗎?是不是該往人多的地方靠攏?不過一邊書寫一邊整理思緒的我發現,其實沒有一條路是輕鬆的呀,原來我只是藉著想像另一邊比較安全,好讓自己的逃避顯得合理。逃避是我感到不安時的反射動作,聽起來像是個壞習慣對吧?但不盡然,因為那讓我得以喘口氣,不過我知道問題仍然存在,所以我要接納的是不安這個心態。

更認識自己並對自我坦率,應該是這一年來最踏實的學習和最有價值的收穫了。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情緒初心者

循著上次的結論,這次諮商時我告訴心理師,我似乎連察覺現階段的情緒都有困難,以至於難以同理小時候的自己。於是我講述一個近期莫名哭泣的情境,接著心理師拿起牌卡請我挑選當時感覺到的情緒,結果桌面上的空間竟被我各式各樣的情緒給占滿了,除了驚訝情緒可以分得如此細緻,也對自己內心小劇場的複雜性感到陌生。心理師問,檯面上有哪個情緒的出現讓我覺得驚訝嗎?思考後我指向「愛」那張卡片,愛是一種情緒嗎?

然後我們開始討論事件爆發前、衝突當下、以及事後我的情緒分別有哪些,從最初的緊張、擔心,到途中從驚嚇轉為尷尬,最後帶點不知所措、懊惱、可惜和傷心。情緒有著階段性的轉變,而討論為什麼有這些感受也很重要。「如果我能力再強一點,衝突就不會發生。」、「可是我也已經盡力照著指示在幫忙。」我一面自責也一面感到委屈,同時意識到那個矛盾的自己。雖然當下我的腦袋還搞不太清楚怎麼回事,身體的反應卻十分直接,正是因為承受了這麼複雜多元的情緒變化,眼淚才會不由自主地滑落啊。

後來我們又聊到在關係中,我總是一面抱持某種期待,一面又告訴自己不能太貪心,我並沒有端出真正的自己。然而為什麼要害怕對方不開心呢?不開心就會轉身離開嗎?我害怕對方離開嗎?可是比起離開,我似乎更在意他當下開不開心,但他的情緒並不是我能控制的呀,我總是把這個責任攬在身上。

諮商尾聲檯面上只留下「壓抑」和「愛」兩張卡片,「我發現妳有很強大愛的能量耶,無論是愛人或愛自己。妳有愛自己吧?」「有吧,不然我也不會來諮商了。」雖然日後面對類似情況時,我可能依然會感到傷心,但是認識情緒後才能知道如何照顧自己,這是一個跟自己變熟的練習。

後記:諮商當晚跟男友視訊時又哭了,覺得最近的自己可能是用玻璃做的,但還是有一點一滴緩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提醒自己要拿掉預設立場的濾鏡。前陣子看完《愛在大都會》,對於主角的不坦率感到不耐,結果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啊,好的,這也是一個新的認識呢。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憂憂對話中

猶豫了兩天,至今還沒定論,想著不如把這些心情紀錄下來,說不定寫著寫著就知道答案了。

近期有個提案的機會,起初我並沒有放在心上,因為覺得麻煩,而且不太喜歡由評審決定哪些故事有補助價值的機制(雖然這樣思考的我也有些過頭)。不過藉由這個契機開始細想,我究竟是討厭還是害怕?是不是知道自己不擅長表達,所以先避免掉任何可能會出槌的機會?

然後這就回應到今年初我在日記本寫下的年度關鍵字──自信。這個目標來自於去年擔任助教期間,老師臨時有事請我代課,但我考量自己能力不足後婉拒,我擔心學生會覺得教學品質不好。以及好幾次我總是想在社群平台發表有感而發的心得,但因為文筆跟不上腦袋的速度,最終全數刪除,不知道是太在意他人的目光,還是沒辦法接納那個詞不達意的自己,所以我立了這樣一個新的期許。

這就是猶豫的點,我應該朝著目標前進接受挑戰嗎?即便我沒有那麼有動力去執行這件事。但幸運入選的話可以獲得金援、和前輩一同探討作品的諸多可能性,更是一個訓練台風、累積自信的機會。

原來我一邊預設這個機制的潛在傷害(其實也只有落選,不喜歡比較可以歸因於自卑嗎,那是不是不要把它想成競爭就好了,用觀摩學習的心態取而代之呢),也一邊擔心自己錯過它能帶來的好處。怎麼可能沒有付出就能坐享其成呢,這樣的我還真是貪心啊。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2020 top 10

書籍

2020能與前兩本書相遇真是太好了,能感覺到自己被理解了。

1.《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廖瞇
2.《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菊池真理子 
3.《比鬼故事更可怕的是你我身邊的故事》少女老王
4.《身為媳婦,我想說》修申智
5.《絕望者之歌》J.D. Vance
6.《逢澤理玖》星余里子
7.《恐懼先生》潘柏霖
8.《書店不屈宣言》田口久美子
9.《專注,是一種資產》柚子甜
10.《告別玻璃心的女力養成指南》Amy Morin

戲劇

今年劇追得少,只看了一部日劇,也沒有非常有感的韓劇,倒是台劇的表現亮眼寫實又接地氣。

1.《想見你》黃天仁
2.《做工的人》鄭芬芬
3.《鏡子森林》鄭文堂、吳宗叡、李權洋
4.《機智醫生生活》申元浩
5.《青春紀錄》安吉鎬
6.《愛的迫降》李政孝
7.《天氣好的話,我會去找你》韓智承
8.《梨泰院class》金成允
9.《我的事說來話長》中島悟、丸谷俊平
10.《正常人》Lenny Abrahamson

電影

電影相較書籍戲劇看得較多,所以很難選,但是年末用Soul結尾最適合不過。

1.《靈魂急轉彎》Pete Docter
2.《抱歉我們錯過你了》Ken Loach
3.《無聲》柯貞年
4.《親愛的房客》鄭有傑
5.《吹動大麥的風》Ken Loach
6.《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
7.《怪胎》廖明毅
8.《阿拉斯加之死》Sean Penn
9.《尋找乳房》陳芯宜
10.《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李家驊

Podcast

最喜歡違章女生,主持搭檔默契十足,笑聲很有感染力,內容戳中心裡之外,也很喜歡她們推薦書籍這點。

1.《違章女生lalaLand》
2.《The Real Story》
3.《打開影展的正確方式》
4.《後里洩》
5.《記者手札》
6.《午後女子會》
7.《閱讀夏LaLa》
8.《CITY BOY的使用說明書》
9.《感官一條通》
10.《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祕密

我就是為了說出口才預約諮商,儘管我不知道那之後會有什麼改變。

一開始,我從媽媽購買直銷產品說起,順道帶出爸爸的身心狀況,介紹了我的家庭關係,並訴說最近遇到的課題──同理。無論是在家人、男友、還是被攝者身上,我都發現了這個共通點。

心理師說我對情緒是有覺察的,知道哪些話會讓人不愉快或造成壓力。只是同理對方我能獲得什麼呢?她好奇為什麼想要增進這方面的能力?隨著提問慢慢理出頭緒,原來我學習同理的目的是想要拉近彼此的關係,想讓對方感到舒服。途中有個滿有意思的提醒是:妳應該這麼做,還是妳想這麼做,要區分清楚。

然後她問我,除了這塊,還有沒有其他想聊的?我猶豫了一下要初次見面就說嗎?會不會跟剛剛的話題反差太大,也不確定自己準備好了沒有。她鼓勵我,萬一說了覺得苗頭不對也可以臨陣脫逃,所以我說了,然後還哭了(這在意料之外)。

我心裡有一件從來沒有告訴過別人的秘密,這是我第一次說出來,當下我發現,原來我好像不是習慣了、接受了,原來我對這件事情還有情緒。這也讓我開始思考,哭泣的原因是為什麼?是如釋重負?儘管沒有解決到任何現實的處境。情緒可以經由分享被淡化嗎?

心情稍微平復後,我們開始觸及核心,梳理我看待事件的觀點和情緒。我們試著回到那一天,還原當時的表情和感受,但老實說,雖然我對當年所見記憶猶新,卻不太記得那時的情緒和後續反應。

她說我的用詞很理性、情緒很內斂,藏得很深,但也理解我守著秘密的選擇,可能是為了想保護某些東西。恩,比起自己受傷,我似乎更害怕別人受傷(不過這種想法也有些自以為是呢)。

最後她問,妳想對當年那個小女孩說什麼,如何去同理她?我第一次以這樣的視角看待自己,然後我們有了階段性的結論:如果想增進同理的能力,不妨從了解妳自己當時的情緒開始。恩,長期都在觀察、書寫別人的我,現在開始要練習看見自己。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28歲的夏季

今年的生日依舊在工作中度過,已經是第幾年了呢?好像越來越年長後,對這樣的日子並無特別期待,以前還曾經覺得生日在暑假、以及會因為沒有收到誰的祝福而失望,如今心態逐漸轉變為只是歲月流轉的其中一天。話雖如此,當天活動檢討會結束,大夥端出蛋糕,被著實惦記在心上不免還是感到十分溫暖,後來也和男友去做了自己的蛋糕,與家人一起享用,回想起近期的生活感悟,其實是非常滿足的28歲夏季。

田野快步入尾聲,過往拍片時因為人力、經費、題材的限制,幾乎都是單打獨鬥、埋頭苦幹,這次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嘗試,並找朋友支援攝影,因而獲得不少提醒,創作時有人可以和你討論是一件幸福且珍貴的事。

我發現自己在問到受訪者創傷經驗時,雖然給予對方充分的表達自由,但其實我根本沒有準備好要接下她的情緒,無助的我總是試圖轉移話題,想讓對方盡早脫離不開心的狀態,可是這樣做並不妥當。後來Ella建議我可以想像自己是她,當下會有什麼感受,就可以延伸提問或表達關心,倘若仍無法體會,可以詢問更多的細節,協助自己進入情境。有個諷刺的插曲是,拍攝地有一處是社區堆放垃圾的角落,覺得會破壞畫面美感的我,總想著要移走它們,但那次幫我擔任攝影的Ella卻說她很想拍,因為相當符合受訪者陳述的內容,我認為這是有認真感受對方才能聯想到的畫面。

後來與男友分享,他也發現我在同理這塊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經常給予的回應都是直接提供一個解決方式,但也許他只是想要訴說當下的感覺,並不需要我特別做什麼。隨後我立刻又聯想到一個例子,當天我問受訪者關於職稱的問題,對方表示她並不在意,反而認為衣著更重要。對這樣的答案我感到十分困惑,因為能看到工作服的人並不多,而她補充那是一種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職稱就算被正名,社會大眾的觀感也不一定能隨之改變。

還有另一個提醒是,多傾聽被攝者的經驗,不要把議題套用在對方身上。也許我是一名有做功課的紀錄者,可是我不應該把閱讀到的文獻拿來詢問對方,因為雙方理解程度不一,這樣她就只能從我給予的資訊去判斷,得到的回應也會是失衡、不準確的。總之,重點不在於影像技術,也不是訪綱有多麼社會學,而是如何拿著攝影機和對方建立關係。提到「關係」,那天參加營隊聽老師說,拍攝者和被攝者的關係在影像中是可以被看見的。當下覺得很有道理的我把這句話記在手機,但打完字才察覺,這不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嗎?甚至碩一紀錄片基礎有個語法作業就是關係,我也還記得我拍的內容。

順著說下來,這次生日去所上的夏令營當工作人員,雖然身軀疲憊(實在太熱啦),心靈卻異常富足,覺得對一個休學兩年的人是很適切的暖身。今年主題是重返大崎(南藝附近的社區),起初大家先一起看第一屆學姐拍攝的1997年大崎影片,才知道原來蓋一間學校會給地方帶來多大的轉變,又有誰被犧牲在這樣的高等教育體制之下,例如被迫遷的居民。接著看2007年學長姐拍的大崎,有忙於農事的長輩、有學生進駐的社造痕跡。學員看完後也紛紛提出很棒的問題,像是那些農產就可以代表大崎嗎?大崎與其他村落的差異?除此之外,村民阿琴也有參與放映,映後她說了一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對你們來說那或許只是影片,但對我來說那是我的人生。」無論是20年前或10年前的紀錄片,裡頭出現的人物都已陸續離世,阿琴雖然是從印尼來台的新住民,卻一直很想要和大家一起在大崎做點什麼,如今也擔任社區幹事。

之後阿琴幫忙導覽大崎,學員除了體會地方風情,也必須挖掘感興趣的題材,發想如何用影像描繪感受到的大崎,並在隔天早上拍攝、下午剪輯、晚上放映這樣馬不停蹄的節奏下,與大崎建立關係,最終產出講述普渡、地方信仰、柑仔店、社造、阿琴五支紀錄片。露天放映時,瞥見村民們互相討論影片的模樣,我笑得很開心,似乎再次感受到,前兩年在廟埕放映塭仔邊的心情,影像美學是其次,引起的共鳴與連結是更為難得且重要的。

放映結束大家聚在阿琴的店交換整天泡在田野的心得,有學員分享這樣迅速進入田野讓她感到暴力與不舒服,老師提出主流媒體涉入現場的節奏讓大家反思,並介紹歷史影像也可以是一種進到田野的方法,以及重返某種程度上幫忙修復了南藝與大崎村之間的關係。我發現大家雖然會受到所學背景影響,卻富有彈性能從田野覺察與蛻變,例如社會系的學員說,她過往總是會以批判結構的觀點出發,可是在這裡她學習到信任。更有學員說,在這裡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是一個很有包容力的地方。我也認為這種互相撞擊的過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更是南藝的魅力所在。雖然覺得自己念紀錄所後反而時常帶有批判的眼光,需要多學習溫柔以對,應該說要找出是什麼地方讓你的感受產生歧異,而不是直接否定,這樣對事態發展沒有幫助。

還有個好笑的插曲是,側拍時我始終找不到其中一組的蹤跡,直到聽見三合院傳出阿嬤宏亮的聲音,我便猜測是學員在訪談,但當我步入門庭,發現阿嬤只是在跟鄰居開槓,還熱情地招呼我來坐啦。老實說,在南藝待了四年的我,最遠也只走到阿琴吃飯,如果不是來營隊工作,我根本不曉得芒果園在哪邊,能在畢業前有這樣好好的、慢慢的走在大崎的街道上真是太好了。

營隊結束後,我拖著40分的氣力參加期待已久的廢死工作坊,也意外開啟我嶄新的體驗。講師先讓參與者用身體的位置為當下的心情和狀態評分,接下來再請你和周圍指數差不多的人組成小組交換參加動機。隨後進階版則是請大家表演在展覽中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並用身體去展演作品想說的話、揣摩創作者當時的心境。

我表演了德榮大哥的畫作,那是一幅擁有豐富色彩的佛像,附有字跡工整的心經。演繹中的我,希望神明能保佑獄外的家人平安健康,有空寫信就好,不用大費周遭來接見。台詞靈感源自於他寫給我的信。接著講師邀請大家進到1.368坪的舍房帆布上再次表演給所有參加者看,印象深刻的演出是,有一個人趴著、眼睛幾乎要貼近地板的寫字,我才意識到,啊我剛剛想得太美好了,甚至以為收容人在作畫的過程中會有畫架等輔具,完全就是用我日常的思維在建構那個世界,沒有摻入現實的情況,2坪不到的舍房空間,還必須平分給室友,怎麼可能是如此舒適的創作環境呢?

另外談談展覽給我的感覺,我覺得很棒的一點是,它以同學為出發點,收容人終於不再是一個被書寫的角色,他可以用作品表達和紀錄當下的心情和狀態,說不定還能從作品中察覺自己的變化。過去參觀矯正教育館、台東藝文館也都有展示收容人的作品,可是那空間給我的氛圍是,獄方在展示施行教化的成果,缺少收容人的主體性。

總之,挺喜歡這次工作坊的形式,靠近議題有很多途徑呢。透過身體詮釋展覽內容,不僅可以發現自己忽略的視角,更用肢體體會到空間的侷限,也不用害怕詞不達意的問題。落落長紀錄下近期心跳加速的時刻,願接下來的日子也能持續對身邊的人事物感到怦然心動。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樹洞的情緒整理

從受訪者的部落格連到了海苔熊的文章,被裡面其中一句話打到了。

「我只想要解決問題,解決他不要再繼續說他這裡痛那裡痛,但我並沒有真的想要陪伴他。」

爸爸最近時常呼喊我的名字,我總故作輕鬆地回應怎麼了,他會開始說昨晚又沒睡好、無力、精神不好、沒有自信、容易緊張、視力模糊、工作壓力大、記憶力退化、擔心失智、不想吃藥、媽媽因為他哭了。

每天重複這樣的對話,多少使我有些疲憊,我感覺已經把腦袋裡所有安慰的話都說完了,可是情況依然沒有好轉,以至於有時候我會感到些微的不耐煩,雖然我可以在當下就察覺到這不是我該表露出的情緒,所以我會再馬後炮的補救幾句。因為我知道最累的是他,而且很清楚他有多擔憂自己現階段的狀態會影響到家人。我也知道或許我是這個家唯一可以讓他比較願意袒露出自我的人,我不想讓他失去這樣寄託,也不願使自己失去這樣的存在價值。

我還記得第一次載他去看身心科回家時,他向我道謝,當下的心情很奇怪,因為我認為家人互相照顧沒什麼,但我爸沒有把這些陪伴視為理所當然,這件事情很珍貴。他直到今天都還在說,他擔心我將來結婚時伴侶會介意他是「這樣」的一個人,「這樣」泛指那些老化現象。我總告訴他:「你這樣很正常啊,每個人都有狀態不好的時候。」

接受自己變老或生病這件事情並不容易,而我也還在學習如何陪伴重要他人進入這個歷程,目前最大的心得就是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因為我經常看見媽媽的關心成為一種壓力,而爸爸除了面對自己的難題,還得顧慮媽媽的心情。總之,希望我可以漸漸強大自己陪伴的能量,至於怎麼增強,也許就像文章最後提到的,全心全意吧。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與書為伍的日子

雖然覺得是時候了,卻從未想過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

直到最後一天,我仍相當喜歡這份工作,畢竟是逃避論文的完美藉口(誤)。不知不覺也在這裡待了十個月,一開始被分配到櫃服,還覺得有些遺憾,但後來發現這是最靠近讀者的位置。好一陣子回家後我會寫下今天賣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書,即使報表可以準確還原,但還是希望自己不要成為一個結帳機器。

由於我也不算是活潑的性格,所以不常與客人聊天,但遇到書籍取向一樣的讀者會超級開心,忍不住交換心得,一來一往的對話後會增加幾本待看書單(幸運地也有遇過音樂取向相似的客人,記得從音響聽到有星星的晚上時的驚喜)。然後嘗試寫了書評,懷抱著希望能讓這些重要的書被更多人看見的心情,把想法好好整理出來,也算是向喜歡的書致意。但也不是一直歲月靜好,偶爾還是會厭世起來,例如每個月底撕到很會殘膠的折扣貼紙、以及年節時不斷不斷在檢查禮盒餅乾有沒有碎掉的我。

因為租約到期,昨天最後一天營業,出現了假日的人潮,大家紛紛來向11歲的他告別。「我來買最後一本書」、「從高中到現在很不捨」、「特地來跟你們說謝謝」。比起常客們,我待在書店的日子並不長久,卻深刻感受到實體書店之必要,同時感謝這個空間讓彼此相遇,日後才有更多故事可以分享和想念。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代謝悲傷

今天是大家向妳告別的日子。

身為年紀最小的孫子,不像其他哥哥姐姐和妳一起住過,或是從小被妳照顧,所以我們一直沒有特別親(像我就很羨慕哥哥有張小時候被妳擁在懷裡的照片),可是我很開心搬回台南後,因為回去拍片和妳變得熟稔起來。

第一次一起住,我睡在阿公以前的房間,隔天醒來我們走路去買早餐,從妳口中聽到蛋餅兩字特別神奇。後來看護休假,第一次一起睡,為了不想在半夜吵醒我,妳會就近在尿盆上廁所,然後隔天再自己端去倒掉。我們還一起去市場買菜、散步到公園、然後在廟埕裡看我拍的紀錄片。過去相處的畫面與聲音仍然清晰,例如妳在躺椅上拿著扇子或蒼蠅拍微微打瞌睡的模樣,或是在我忙著拍片的時候,一直催我趕快吃飯和早點回家。我一直覺得能擁有這些回憶真是太好了,卻也老是會想起妳的關心和叮嚀。

去年十月開始,妳反覆的住院。動完手術當天,我在醫院留守注意妳的呼吸,護理師向我詢問妳的生日,我卻無從回答,這才意識到在關係中我總是被照顧的那方。出院後,我和爸爸去附近的電器行買了隨身聽想讓妳聽台語廣播,就像有人時常在跟妳對話,活絡妳的精氣神,可惜似乎沒發揮多大的功效。在醫院工作的堂姊也教我,要常常和妳練習簡單的數數,延緩妳腦部退化的時間。然後228連假的時候,我告訴妳最近去嘉義吃了火雞肉飯,妳附和著說好吃,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聊天,也是那天得知妳都睡不好,我也聽說這是妳持續好一陣子的困擾,所以接到消息當下,我第一個想法其實是,妳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

入殮時的最後一眼因為壽服顯得有些陌生,我還是覺得妳穿這件粉色短袖最好看。


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

低氣壓‧眼淚‧泥沼

(很負能量的標題,是最近生活的關鍵字)

阿嬤老了,家人們在學習向她告別。過程中的失控變因,讓周圍的人顯得十分疲憊。爸爸的心變得脆弱,媽媽的眼淚變得頻繁,我在情緒的中心,卻無法吐出任何安慰的話語。而我也明白這個非常時期,僅僅陪伴是不夠的。

今天和好久不見的W聊起去年過得怎麼樣,我才意識到2019似乎是這27年來最糟糕的一年,然而預料到2020可能會一樣的我,想試圖改寫這樣的命運。也許當我發現自己卡在泥沼裡頭,那我才有脫身的機會。

(我還是很可以找到自己紓壓的方式,尤其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常常接收到許多力量)

啊關於2019年的反省是,我經常在用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卻沒有察覺到對方的性格、經驗與我多麼不同。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事,希望2020可以朝真誠、善良、溫柔的人前進(因為友人說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2019 Top 10

雖然近幾年都會寫下看過哪些書籍/戲劇/電影,不過倒是第一次有了想公開排行榜的念頭,我想原因可能跟在書店工作有關,前陣子公司在票選書店職人最想賣,我推薦的書只有一本進入決選(寫書評好困難QQ),於是有著那些重要的書沒有被看見好可惜的遺憾,決定在部落格好好紀錄一番,雖然沒什麼人會看到,但自己紀念也挺有意思的(很會自得其樂)。

書籍
1.《別人》任明信
幾乎每篇都可以命中自己,是當頭棒喝也是溫柔的撫慰。
2.《幹上俱樂部》鄭宜農
非常沉醉於進入宜農建構的那個真摯又帶點奇幻的世界。
3.《82年生的金智英》趙南柱
真實如我們的人生,綜觀身為一名女性一生所會受到的不平等對待。
4.《失物風景》陳夏民
面臨這些似曾相似的風景,不是只有我一人走過,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舞與陪伴。
5.《FIX》臥斧
當知道這些都是改編自台灣社會的真實冤案,除了悲傷,還有要繼續努力的動力。
6.《絕歌》少年A
創作是和自己對話也是和世界對話,我看見他努力的活著,使上唯一的方式和氣力。
7.《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李屏瑤
讀到作者描寫家庭聚會的篇章,我才意識到女性的犧牲,總是發生在像這樣平凡的日常裡。
8.《殺戮的艱難》張娟芬
身為讀者必須察覺媒體使用了什麼框架,他想讓我們注意到什麼、想忽略什麼。
9.《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房慧真、何榮幸、林雨佑、蔣宜婷、余志偉、許震唐、林聰勝、吳逸驊
經濟政策與環境保護並非是對立的選擇題,而是端看我們想要的是剝削還是永續的發展。
10.《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徐沛然
開始思考企業和議題的關係,以及營利能否解決問題,如果不行,那本該處理困境的政府又扮演什麼角色。

戲劇
1.《凪的新生活》Konari Misato
2.《浪漫的體質》李炳憲、金惠英
3.《我們與惡的距離》林君陽
4.《俗女養成記》嚴藝文、范芷綺、黃馨萱
5.《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永山耕三、宮本理江子、並木道子
6.《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李政孝
7.《請輸入檢索詞WWW》鄭志賢
8.《雖然30但仍17》趙秀沅
9.《沒關係,是愛情啊》金圭泰
10.《耀眼》金錫允
台日韓比例2:2:6,韓劇不管什麼題材都可以拍得平易近人又好看,不過最打中我的是日劇台詞,台劇則是因為談論了重要的議題和接地氣深得我心。

電影
1.《我是布萊克》Ken Loach
2.《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瑜
3.《82年生的金智英》金道英
4.《寄生上流》奉俊昊
5.《密陽》李滄東
6.《第三次殺人》是枝裕和
7.《陽光普照》鍾孟宏
8.《小丑》Todd Phillips
9.《搖搖晃晃的人間》范儉
10.《小島來了陌生爸爸》Steven Wouterlood
比起書籍和戲劇,今年電影實在看得很少,要是當初是選擇在真善美打工,不知道會不會不一樣(笑)。第一名給了肯洛區的舊片(因為新片還沒看就下檔了QQ),情節對比近期家人在申請長照2.0,非常有感。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時間與狀態


*
咖B一歲。剛養貓的時候,不太敢讓身邊的人知道,因為聽說幼貓的生命力很脆弱,深怕自己不小心的疏忽就導致一條生命的消逝。而一年後的今天,看他睡到四腳朝天的模樣,我依然會忍不住融化,私想這就是幸福吧,希望他也這麼覺得。

*
阿嬤住院一週。家裡那支經常壞掉的電話,在我等金鐘獎宣布最佳男主角的時候響起了,深夜時段的電話,稍來的通常不是好消息。很久沒有去醫院了,看到停車場滿位,看到急診間連走道都擺滿了病床,看到阿嬤等了兩天才有病房,更意識到健康的可貴。

*
書店工作五個月。一開始覺得擔任櫃服有些可惜,但後來發現這是跟每位讀者最靠近的位子。自己從小到大都不算是個特別愛看書的人,但休學的這一年,多了很多空白的時間可以閱讀,反而看得比電影還要多,也越能體會到書籍獨有的脈絡性。

前幾天有個小女生詢問能不能來店裡當志工,她很喜歡這個空間的氛圍,並認為在這裡服務會對她的病情有所幫助,但還是被店長拒絕了。離開前聽到她身邊的人安慰她,至少妳踏出第一步了。可以理解商業營運的考量,不過仍感到可惜與遺憾,也忘記跟她推薦可以去獨立書店試試。

*
監所探望兩次。大哥常常問最近過得好不好,M會跟他們分享香港發生的時事。W大哥喜歡吃碗粿,請教監所管理員後,他們並不建議,因為檢查後的食物樣貌不會讓人太有食慾。D大哥聽到我在書店工作,請我幫忙留意樂譜,讓他在吹口琴時可以練練歌。

M問我會面完有什麼感覺,起初我有點擔心他們會不會因為我突如其來的拜訪感到負擔,雖然見面時的狀態比我想像的自在,但要累積多少的15分鐘,才得以成為他們在裡面的力量呢。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朋友之歌

最近的睡前讀物是老師的散文集(老師在成為老師之前,是一名作家),小說的部分較無感,但仍佩服執筆的想像力,真正讀起來覺得有意思的是老師在懷念一名過世的好友,讓我也想書寫一下最近的心情。

今天下班後和7到新開的居酒屋用餐,是個很放鬆的夜晚,因為是從小到大的朋友,所以什麼都能聊,小學時是那種剛回到各自家裡,但發生一件小事就馬上再打電話給彼此的交情。但大學時期曾變得若即若離,為此我還在無名小站寫了篇鎖碼文給他(原來我也是個會主動的人啊),後來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我變得不那麼強求,又逐漸聯繫上了,但並不是頻繁的交集,就是偶爾他回台南時,來我家耍耍廢,待在同個空間,想聊天就開口,沉默時就各自忙碌,是很舒服自在的距離。

晚餐時我們的話題從國小同學開始,他和在台北的D久違地見了一面(久到對方以為他要拉保險),而我上週也到台中借住H家。我們四個很要好,幾乎每年年節都會在我家聚一塊玩玩跳棋,是那種會笑到肚子痛的一期一會。

D是個文靜的人,國中的他喜歡畫畫,有陣子我桌上每天會擺著一張計算紙畫的畫,署名D,每張我都有保留下來。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運動會我因為得失心在賽後落淚,D回家便在無名小站寫了篇文章,說他喜歡我跑步時自信的姿態,愛看書的他文筆很好,所以現在我在運動時,偶爾還會想起那些文字。

H的大學科系和我十分相似,所以有很多共同話題和喜好。我還記得318運動時,我們互相分析局勢與交換彼此的焦慮。我知道畢業後這些年他過得並不好,但我一直視而不見、逃避,雖然不是故意這樣做,因為我不擅長安慰,也討厭自己老是重複同樣的話,甚至我藉口地認為那是只有他自己才能調適的心情和狀態。睽違一年再一起住,一年可以發生很多事,很多悲傷的事,很感激他可以如此堅強的活下來,也感激他願意向我坦承他曾經想自殺,老實說當下的我並不意外,也可以理解他的選擇,但我真的很開心,我們還能一起走在逢甲商圈,一起享受這個夏天黏膩的溼熱感。雖然他也向我透露,此刻活得沒有目標,但我仍舊覺得無所謂,不需要每個人都汲汲營營的生活,此刻沒有想做的事,並不表示未來不會出現。

7說他內心把朋友的刻度劃分得很清楚,不會有所謂好朋友的等級,但是知道什麼話題可以向什麼朋友訴說。這幾次的聚會,我們聊了一些菸酒生的處境,彼此現在是逃避論文的戰友,但也從談話裡促進一些思考,像是我去閱讀他提到的書籍,而他舉的例子,正是我上個月看過的故事,溝通上變得更加有默契。當然家常讓人笑到肚子痛的也還在。

覺得滿幸運的,有這樣的陪伴。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2019監所參訪行動:台中監獄

因為南藝的地理位置鄰近台南二監,所以去年受到朋友邀請到裡面放映紀錄片,以及陪同學一起剪輯影片。由於總是直接到教室上課,並沒有機會看見其他面向的監所環境,決定報名監所關注小組今年舉辦的參訪行動。

還記得行前說明會那天,聽到各行各業的人自我介紹,像是編劇、作家、老師和藥師等,有些人關心HIV收容人的處境、有些人想了解青少年矯正機構的情況、有些人跟我一樣好奇監所管理員的工作狀態。最後我錄取的參訪地點有台中監獄、台中女子監獄、雲林第二監獄,先分享上週四參訪的中監。

台中監獄是全台灣最大的矯正機構,也是唯一有附設醫院的監獄。7/25參訪當天的收容人數為5515人,核定容額是4439人,所以超收1076人。其中以30-50歲年齡層的人占多數,罪名則有超過4成的人是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行程一開始教誨師帶我們參加矯正教育館,此區原本是要作為性侵害強制治療專區,但因當地居民抗議而改建,演變成一個描繪監獄歷史、模擬舍房、展示與販售監獄特色產品的地方。

聽完監所的基本資料、寄放完通訊設備,我們通過一道又一道門鎖,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培德醫院,監所人員向我們介紹每天約有800-900人的門診量,看診人包含鄰近的中女監、台中看守所、台中戒治所。往上二樓是住院區,共有68個床位,目前居住的收容人約30位,另包含20床供刑後強制治療使用。接著到了舍房,一層約有37-38間,一房可住2-4人,房內有一張上下舖的床、一組床包、一扇窗、幾組收納箱,床位的部分管理員說會按照年齡需求分配。比較讓我意外的是,送餐口好小,隨行夥伴詢問這樣放得進去嗎?他回答有挑選符合尺寸的餐盤。感覺下次參訪時,可以趁這時候問問基層管理員多久巡邏簽名?工時會不會太長之類的?(因為這次長官隨行在旁QQ)

後來經過紙袋工場,有106位收容人在裡面工作,然後到了看護班的教室(短期技藝訓練),再來似乎是監所人員一直很希望我們參觀的才藝舍房(需考試),以及空中大學,學費教材要自付,監所只是提供場地而已,這時我也問了有沒有圖書館,動機來自於前陣子看了《意外的管書人生》,是一名哈佛畢業生到監所裡當圖書管理員的工作記事,監所人員表示只有書車,大部分的書籍來源還是收容人自行購買或親友寄送。最後行經縫紉工場、新收的調查分類科、以及接見室(冰箱裡會展示當天收容人的餐點),便回到會議室進行QA,大家都非常積極,而且問問題很有技巧,但我感覺對方回答含蓄且侷限。紀錄幾個印象深刻的問題:

1.收容人參加比賽獲獎的獎金是歸個人所屬還是監獄?
如果是以個人名義報名,獎金歸屬於個人;若是團體報名,因材料也來自於監所,故獎金歸屬於國庫。

2.收容人一個月約有多少勞作金?
委託加工以紙袋、電子加工類居多,一個月約有630元,外役監的話約有5700-5800元。

3.矯正人員的心理健康照護?
有成立關懷小組和康樂性社團。(不過最讓我驚訝的是,監所人員不能使用培德醫院,應該追問關懷小組的組成,畢竟同儕有時並不是訴諸壓力的對象,甚至還可能是壓力來源。)

4.監所人員發藥給收容人的問題?
這是我們座談時間的核心議題,大家都很關心收容人的健康問題,監所人員表示目標當然是希望可以推動健康自主管理,但實施有難度,目前以眼同口服、戒護藏藥的方式執行,由基層管理人員發藥給收容人,親自看他服藥。

【後記】
其實我內心還有很多疑問,但來不及提出,感覺參訪也比較偏向走馬看花,只能看見獄方準備好的、想呈現的完善的一面,不過夥伴們還是很厲害,可以觀察到許多細節並提出討論。一般大眾想了解權力機構,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因為希望台灣可以朝向人權國家的理想前進,所以無論是監所環境、獄政制度、乃至於刑事政策,甚至民眾的思考,都得一起努力才行。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法庭觀察:我們與真相的距離

這次的開庭重點主要是檢辯對鑑定人藍警官進行交互詰問,內容旨在釐清兩名被害者的受傷情形。藍警官在檢察官的提問下,鉅細靡遺地描繪刀傷位置、血跡分布狀況,並示範持刀手勢,再加以簡報的實驗結果說明──同案報告郭俊偉提及謝志宏的行兇方式,以及陳女的受傷型態,皆與現場不符。此外,他也憑藉經驗針對過度傷害的心態加以揣測,列舉其他感情糾紛的案例補充,通常是行兇人對被害者餘氣未消,才會導致這樣的悲劇發生,而謝志宏並沒有這個動機。

另外,法庭中播放了19年前第一次現場模擬的影片和錄音檔,可以聽見郭俊偉承認自己是從老農身後測刺殺他,而當他被問到謝志宏刺哪個位置,卻回答不知道。藍警官表示,如果兩人都有行兇,謝志宏的機車把手應該也會沾染到血跡,但是化驗結果並無血跡反應。他舉汐止殺警奪槍案說明,如果車子有碰到血,要清除是很難的事。

最後,藍警官也對郭俊偉的測謊結果表示意見,他透露,凡是受過訓練或說謊成性者都有可能通過測謊,並以台中后豐大橋案為例,指出該案證人與被告皆通過測謊,但是證人證詞與客觀事實不符。所以他強調測謊有疑慮,採用應相當謹慎。

3小時的問答,可以感受到眾人對待案件細節的審慎態度,我也想起開庭的前一天,向朋友提及要去旁聽一起冤案,他問我怎麼知道對方是冤枉的,當時跟他說明了一些程序上的瑕疵,不過在一次次的法庭觀察後,我想,每次開庭都是我與真相更靠近的時候,也希望是無辜者離自由越來越接近的時刻。

*原文經編修刊於冤冤相報第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