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視自己的練習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練習讓一切經過
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只要有一個地方好轉就值得感激
破病第五天,覺得好像應該做點什麼來轉移身體上的不適,不然我可能會吐第四次。
慢節奏的我,直到現在才明白確診的感覺,果然很痛苦啊,前菜是每晚反覆的燒燒退退,冷熱交織,清晨總伴隨著被汗水浸潤的衣物醒來,充分體會到什麼叫沒有力氣。
而這兩天不燒了,卻贏來另一波痛苦的高峰(所謂好戲在後頭的意思嗎),先是半夜跟著貓吐了一會,然後又立刻將早餐還給垃圾桶,接著在一小時的候診時間,又忍不住向醫師展示湯湯水水,打針後整天頂著要吐不吐的胃脹感,睡睡醒醒,此時腦內夢工廠也沒閒著,連續拍了幾部驚悚片,且多半與死亡有關,醒來獨自待在昏暗的房間,心想生病果然會使人憂鬱啊,於是這篇網誌就這麼誕生了。
所以就在剛剛我決定把冷氣關掉,窗戶打開,招點陽光進屋,即便是充斥著建築物的小小窗景也足以令人莞爾。喉嚨漸漸不痛了,我也有了一點生氣可以坐在桌前呢喃,明天會更好的吧,謝謝身體。
(然而就在我準備結束如兔子般的一天,無情迎來了第四次凹嗚)
2022年1月17日 星期一
2021 top 10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遊走在邊緣
月初看到朋友分享一篇貼文關於三十歲的焦慮,文中研究所停滯期根本是我這些年的寫照,當然修課頭兩年非常充實忙碌,我也很享受碰撞新的知識,但自從休學準備畢製,漸漸變得十分鬆散,後來到書店打工,也只是基於想做些什麼,好讓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虛度光陰罷了。
最近身邊的人陸續問我,之後會繼續拍片嗎?其實在做畢製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個性並沒有那麼適合這行,就像大學的我認為自己的節奏不適合跑新聞一樣。但當我這樣回應時,對方卻告訴我,有興趣的話就會適合。
社會框架像是一把磁鐵,我明明清楚那不是我想前往的目的地,但因為這條路人煙稀少又坑坑巴巴,走著走著經常會自我懷疑,這樣下去好嗎?是不是該往人多的地方靠攏?不過一邊書寫一邊整理思緒的我發現,其實沒有一條路是輕鬆的呀,原來我只是藉著想像另一邊比較安全,好讓自己的逃避顯得合理。逃避是我感到不安時的反射動作,聽起來像是個壞習慣對吧?但不盡然,因為那讓我得以喘口氣,不過我知道問題仍然存在,所以我要接納的是不安這個心態。
更認識自己並對自我坦率,應該是這一年來最踏實的學習和最有價值的收穫了。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情緒初心者
2021年2月10日 星期三
憂憂對話中
猶豫了兩天,至今還沒定論,想著不如把這些心情紀錄下來,說不定寫著寫著就知道答案了。
近期有個提案的機會,起初我並沒有放在心上,因為覺得麻煩,而且不太喜歡由評審決定哪些故事有補助價值的機制(雖然這樣思考的我也有些過頭)。不過藉由這個契機開始細想,我究竟是討厭還是害怕?是不是知道自己不擅長表達,所以先避免掉任何可能會出槌的機會?
然後這就回應到今年初我在日記本寫下的年度關鍵字──自信。這個目標來自於去年擔任助教期間,老師臨時有事請我代課,但我考量自己能力不足後婉拒,我擔心學生會覺得教學品質不好。以及好幾次我總是想在社群平台發表有感而發的心得,但因為文筆跟不上腦袋的速度,最終全數刪除,不知道是太在意他人的目光,還是沒辦法接納那個詞不達意的自己,所以我立了這樣一個新的期許。
這就是猶豫的點,我應該朝著目標前進接受挑戰嗎?即便我沒有那麼有動力去執行這件事。但幸運入選的話可以獲得金援、和前輩一同探討作品的諸多可能性,更是一個訓練台風、累積自信的機會。
原來我一邊預設這個機制的潛在傷害(其實也只有落選,不喜歡比較可以歸因於自卑嗎,那是不是不要把它想成競爭就好了,用觀摩學習的心態取而代之呢),也一邊擔心自己錯過它能帶來的好處。怎麼可能沒有付出就能坐享其成呢,這樣的我還真是貪心啊。
2021年1月3日 星期日
2020 top 10
書籍
9.《專注,是一種資產》柚子甜
2020年12月2日 星期三
祕密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28歲的夏季
今年的生日依舊在工作中度過,已經是第幾年了呢?好像越來越年長後,對這樣的日子並無特別期待,以前還曾經覺得生日在暑假、以及會因為沒有收到誰的祝福而失望,如今心態逐漸轉變為只是歲月流轉的其中一天。話雖如此,當天活動檢討會結束,大夥端出蛋糕,被著實惦記在心上不免還是感到十分溫暖,後來也和男友去做了自己的蛋糕,與家人一起享用,回想起近期的生活感悟,其實是非常滿足的28歲夏季。
田野快步入尾聲,過往拍片時因為人力、經費、題材的限制,幾乎都是單打獨鬥、埋頭苦幹,這次在形式上有了新的嘗試,並找朋友支援攝影,因而獲得不少提醒,創作時有人可以和你討論是一件幸福且珍貴的事。
我發現自己在問到受訪者創傷經驗時,雖然給予對方充分的表達自由,但其實我根本沒有準備好要接下她的情緒,無助的我總是試圖轉移話題,想讓對方盡早脫離不開心的狀態,可是這樣做並不妥當。後來Ella建議我可以想像自己是她,當下會有什麼感受,就可以延伸提問或表達關心,倘若仍無法體會,可以詢問更多的細節,協助自己進入情境。有個諷刺的插曲是,拍攝地有一處是社區堆放垃圾的角落,覺得會破壞畫面美感的我,總想著要移走它們,但那次幫我擔任攝影的Ella卻說她很想拍,因為相當符合受訪者陳述的內容,我認為這是有認真感受對方才能聯想到的畫面。
後來與男友分享,他也發現我在同理這塊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經常給予的回應都是直接提供一個解決方式,但也許他只是想要訴說當下的感覺,並不需要我特別做什麼。隨後我立刻又聯想到一個例子,當天我問受訪者關於職稱的問題,對方表示她並不在意,反而認為衣著更重要。對這樣的答案我感到十分困惑,因為能看到工作服的人並不多,而她補充那是一種對自身職業的認同感,職稱就算被正名,社會大眾的觀感也不一定能隨之改變。
還有另一個提醒是,多傾聽被攝者的經驗,不要把議題套用在對方身上。也許我是一名有做功課的紀錄者,可是我不應該把閱讀到的文獻拿來詢問對方,因為雙方理解程度不一,這樣她就只能從我給予的資訊去判斷,得到的回應也會是失衡、不準確的。總之,重點不在於影像技術,也不是訪綱有多麼社會學,而是如何拿著攝影機和對方建立關係。提到「關係」,那天參加營隊聽老師說,拍攝者和被攝者的關係在影像中是可以被看見的。當下覺得很有道理的我把這句話記在手機,但打完字才察覺,這不是我早就知道的事情嗎?甚至碩一紀錄片基礎有個語法作業就是關係,我也還記得我拍的內容。
順著說下來,這次生日去所上的夏令營當工作人員,雖然身軀疲憊(實在太熱啦),心靈卻異常富足,覺得對一個休學兩年的人是很適切的暖身。今年主題是重返大崎(南藝附近的社區),起初大家先一起看第一屆學姐拍攝的1997年大崎影片,才知道原來蓋一間學校會給地方帶來多大的轉變,又有誰被犧牲在這樣的高等教育體制之下,例如被迫遷的居民。接著看2007年學長姐拍的大崎,有忙於農事的長輩、有學生進駐的社造痕跡。學員看完後也紛紛提出很棒的問題,像是那些農產就可以代表大崎嗎?大崎與其他村落的差異?除此之外,村民阿琴也有參與放映,映後她說了一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對你們來說那或許只是影片,但對我來說那是我的人生。」無論是20年前或10年前的紀錄片,裡頭出現的人物都已陸續離世,阿琴雖然是從印尼來台的新住民,卻一直很想要和大家一起在大崎做點什麼,如今也擔任社區幹事。
之後阿琴幫忙導覽大崎,學員除了體會地方風情,也必須挖掘感興趣的題材,發想如何用影像描繪感受到的大崎,並在隔天早上拍攝、下午剪輯、晚上放映這樣馬不停蹄的節奏下,與大崎建立關係,最終產出講述普渡、地方信仰、柑仔店、社造、阿琴五支紀錄片。露天放映時,瞥見村民們互相討論影片的模樣,我笑得很開心,似乎再次感受到,前兩年在廟埕放映塭仔邊的心情,影像美學是其次,引起的共鳴與連結是更為難得且重要的。
放映結束大家聚在阿琴的店交換整天泡在田野的心得,有學員分享這樣迅速進入田野讓她感到暴力與不舒服,老師提出主流媒體涉入現場的節奏讓大家反思,並介紹歷史影像也可以是一種進到田野的方法,以及重返某種程度上幫忙修復了南藝與大崎村之間的關係。我發現大家雖然會受到所學背景影響,卻富有彈性能從田野覺察與蛻變,例如社會系的學員說,她過往總是會以批判結構的觀點出發,可是在這裡她學習到信任。更有學員說,在這裡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是一個很有包容力的地方。我也認為這種互相撞擊的過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更是南藝的魅力所在。雖然覺得自己念紀錄所後反而時常帶有批判的眼光,需要多學習溫柔以對,應該說要找出是什麼地方讓你的感受產生歧異,而不是直接否定,這樣對事態發展沒有幫助。
還有個好笑的插曲是,側拍時我始終找不到其中一組的蹤跡,直到聽見三合院傳出阿嬤宏亮的聲音,我便猜測是學員在訪談,但當我步入門庭,發現阿嬤只是在跟鄰居開槓,還熱情地招呼我來坐啦。老實說,在南藝待了四年的我,最遠也只走到阿琴吃飯,如果不是來營隊工作,我根本不曉得芒果園在哪邊,能在畢業前有這樣好好的、慢慢的走在大崎的街道上真是太好了。
營隊結束後,我拖著40分的氣力參加期待已久的廢死工作坊,也意外開啟我嶄新的體驗。講師先讓參與者用身體的位置為當下的心情和狀態評分,接下來再請你和周圍指數差不多的人組成小組交換參加動機。隨後進階版則是請大家表演在展覽中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並用身體去展演作品想說的話、揣摩創作者當時的心境。
我表演了德榮大哥的畫作,那是一幅擁有豐富色彩的佛像,附有字跡工整的心經。演繹中的我,希望神明能保佑獄外的家人平安健康,有空寫信就好,不用大費周遭來接見。台詞靈感源自於他寫給我的信。接著講師邀請大家進到1.368坪的舍房帆布上再次表演給所有參加者看,印象深刻的演出是,有一個人趴著、眼睛幾乎要貼近地板的寫字,我才意識到,啊我剛剛想得太美好了,甚至以為收容人在作畫的過程中會有畫架等輔具,完全就是用我日常的思維在建構那個世界,沒有摻入現實的情況,2坪不到的舍房空間,還必須平分給室友,怎麼可能是如此舒適的創作環境呢?
另外談談展覽給我的感覺,我覺得很棒的一點是,它以同學為出發點,收容人終於不再是一個被書寫的角色,他可以用作品表達和紀錄當下的心情和狀態,說不定還能從作品中察覺自己的變化。過去參觀矯正教育館、台東藝文館也都有展示收容人的作品,可是那空間給我的氛圍是,獄方在展示施行教化的成果,缺少收容人的主體性。
總之,挺喜歡這次工作坊的形式,靠近議題有很多途徑呢。透過身體詮釋展覽內容,不僅可以發現自己忽略的視角,更用肢體體會到空間的侷限,也不用害怕詞不達意的問題。落落長紀錄下近期心跳加速的時刻,願接下來的日子也能持續對身邊的人事物感到怦然心動。
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樹洞的情緒整理
「我只想要解決問題,解決他不要再繼續說他這裡痛那裡痛,但我並沒有真的想要陪伴他。」
爸爸最近時常呼喊我的名字,我總故作輕鬆地回應怎麼了,他會開始說昨晚又沒睡好、無力、精神不好、沒有自信、容易緊張、視力模糊、工作壓力大、記憶力退化、擔心失智、不想吃藥、媽媽因為他哭了。
每天重複這樣的對話,多少使我有些疲憊,我感覺已經把腦袋裡所有安慰的話都說完了,可是情況依然沒有好轉,以至於有時候我會感到些微的不耐煩,雖然我可以在當下就察覺到這不是我該表露出的情緒,所以我會再馬後炮的補救幾句。因為我知道最累的是他,而且很清楚他有多擔憂自己現階段的狀態會影響到家人。我也知道或許我是這個家唯一可以讓他比較願意袒露出自我的人,我不想讓他失去這樣寄託,也不願使自己失去這樣的存在價值。
我還記得第一次載他去看身心科回家時,他向我道謝,當下的心情很奇怪,因為我認為家人互相照顧沒什麼,但我爸沒有把這些陪伴視為理所當然,這件事情很珍貴。他直到今天都還在說,他擔心我將來結婚時伴侶會介意他是「這樣」的一個人,「這樣」泛指那些老化現象。我總告訴他:「你這樣很正常啊,每個人都有狀態不好的時候。」
接受自己變老或生病這件事情並不容易,而我也還在學習如何陪伴重要他人進入這個歷程,目前最大的心得就是要管控好自己的情緒,因為我經常看見媽媽的關心成為一種壓力,而爸爸除了面對自己的難題,還得顧慮媽媽的心情。總之,希望我可以漸漸強大自己陪伴的能量,至於怎麼增強,也許就像文章最後提到的,全心全意吧。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與書為伍的日子
由於我也不算是活潑的性格,所以不常與客人聊天,但遇到書籍取向一樣的讀者會超級開心,忍不住交換心得,一來一往的對話後會增加幾本待看書單(幸運地也有遇過音樂取向相似的客人,記得從音響聽到有星星的晚上時的驚喜)。然後嘗試寫了書評,懷抱著希望能讓這些重要的書被更多人看見的心情,把想法好好整理出來,也算是向喜歡的書致意。但也不是一直歲月靜好,偶爾還是會厭世起來,例如每個月底撕到很會殘膠的折扣貼紙、以及年節時不斷不斷在檢查禮盒餅乾有沒有碎掉的我。
因為租約到期,昨天最後一天營業,出現了假日的人潮,大家紛紛來向11歲的他告別。「我來買最後一本書」、「從高中到現在很不捨」、「特地來跟你們說謝謝」。比起常客們,我待在書店的日子並不長久,卻深刻感受到實體書店之必要,同時感謝這個空間讓彼此相遇,日後才有更多故事可以分享和想念。
2020年3月18日 星期三
代謝悲傷
身為年紀最小的孫子,不像其他哥哥姐姐和妳一起住過,或是從小被妳照顧,所以我們一直沒有特別親(像我就很羨慕哥哥有張小時候被妳擁在懷裡的照片),可是我很開心搬回台南後,因為回去拍片和妳變得熟稔起來。
第一次一起住,我睡在阿公以前的房間,隔天醒來我們走路去買早餐,從妳口中聽到蛋餅兩字特別神奇。後來看護休假,第一次一起睡,為了不想在半夜吵醒我,妳會就近在尿盆上廁所,然後隔天再自己端去倒掉。我們還一起去市場買菜、散步到公園、然後在廟埕裡看我拍的紀錄片。過去相處的畫面與聲音仍然清晰,例如妳在躺椅上拿著扇子或蒼蠅拍微微打瞌睡的模樣,或是在我忙著拍片的時候,一直催我趕快吃飯和早點回家。我一直覺得能擁有這些回憶真是太好了,卻也老是會想起妳的關心和叮嚀。
去年十月開始,妳反覆的住院。動完手術當天,我在醫院留守注意妳的呼吸,護理師向我詢問妳的生日,我卻無從回答,這才意識到在關係中我總是被照顧的那方。出院後,我和爸爸去附近的電器行買了隨身聽想讓妳聽台語廣播,就像有人時常在跟妳對話,活絡妳的精氣神,可惜似乎沒發揮多大的功效。在醫院工作的堂姊也教我,要常常和妳練習簡單的數數,延緩妳腦部退化的時間。然後228連假的時候,我告訴妳最近去嘉義吃了火雞肉飯,妳附和著說好吃,這是我們最後一次聊天,也是那天得知妳都睡不好,我也聽說這是妳持續好一陣子的困擾,所以接到消息當下,我第一個想法其實是,妳終於可以好好睡覺了。
入殮時的最後一眼因為壽服顯得有些陌生,我還是覺得妳穿這件粉色短袖最好看。
2020年1月18日 星期六
低氣壓‧眼淚‧泥沼
阿嬤老了,家人們在學習向她告別。過程中的失控變因,讓周圍的人顯得十分疲憊。爸爸的心變得脆弱,媽媽的眼淚變得頻繁,我在情緒的中心,卻無法吐出任何安慰的話語。而我也明白這個非常時期,僅僅陪伴是不夠的。
今天和好久不見的W聊起去年過得怎麼樣,我才意識到2019似乎是這27年來最糟糕的一年,然而預料到2020可能會一樣的我,想試圖改寫這樣的命運。也許當我發現自己卡在泥沼裡頭,那我才有脫身的機會。
(我還是很可以找到自己紓壓的方式,尤其在和朋友聊天的時候常常接收到許多力量)
啊關於2019年的反省是,我經常在用自己的角度思考事情,卻沒有察覺到對方的性格、經驗與我多麼不同。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己討厭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事,希望2020可以朝真誠、善良、溫柔的人前進(因為友人說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2019 Top 10
書籍
1.《別人》任明信
幾乎每篇都可以命中自己,是當頭棒喝也是溫柔的撫慰。
2.《幹上俱樂部》鄭宜農
非常沉醉於進入宜農建構的那個真摯又帶點奇幻的世界。
3.《82年生的金智英》趙南柱
真實如我們的人生,綜觀身為一名女性一生所會受到的不平等對待。
4.《失物風景》陳夏民
當知道這些都是改編自台灣社會的真實冤案,除了悲傷,還有要繼續努力的動力。
6.《絕歌》少年A
創作是和自己對話也是和世界對話,我看見他努力的活著,使上唯一的方式和氣力。
7.《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李屏瑤
讀到作者描寫家庭聚會的篇章,我才意識到女性的犧牲,總是發生在像這樣平凡的日常裡。
8.《殺戮的艱難》張娟芬
身為讀者必須察覺媒體使用了什麼框架,他想讓我們注意到什麼、想忽略什麼。
9.《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房慧真、何榮幸、林雨佑、蔣宜婷、余志偉、許震唐、林聰勝、吳逸驊
經濟政策與環境保護並非是對立的選擇題,而是端看我們想要的是剝削還是永續的發展。
10.《社企是門好生意?社會企業的批判與反思》徐沛然
開始思考企業和議題的關係,以及營利能否解決問題,如果不行,那本該處理困境的政府又扮演什麼角色。
戲劇
1.《凪的新生活》Konari Misato
2.《浪漫的體質》李炳憲、金惠英
3.《我們與惡的距離》林君陽
4.《俗女養成記》嚴藝文、范芷綺、黃馨萱
5.《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永山耕三、宮本理江子、並木道子
6.《羅曼史是別冊附錄》李政孝
7.《請輸入檢索詞WWW》鄭志賢
8.《雖然30但仍17》趙秀沅
9.《沒關係,是愛情啊》金圭泰
10.《耀眼》金錫允
台日韓比例2:2:6,韓劇不管什麼題材都可以拍得平易近人又好看,不過最打中我的是日劇台詞,台劇則是因為談論了重要的議題和接地氣深得我心。
電影
1.《我是布萊克》Ken Loach
2.《我們的青春,在台灣》傅瑜
3.《82年生的金智英》金道英
4.《寄生上流》奉俊昊
5.《密陽》李滄東
6.《第三次殺人》是枝裕和
7.《陽光普照》鍾孟宏
8.《小丑》Todd Phillips
9.《搖搖晃晃的人間》范儉
10.《小島來了陌生爸爸》Steven Wouterlood
比起書籍和戲劇,今年電影實在看得很少,要是當初是選擇在真善美打工,不知道會不會不一樣(笑)。第一名給了肯洛區的舊片(因為新片還沒看就下檔了QQ),情節對比近期家人在申請長照2.0,非常有感。
2019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時間與狀態
*
咖B一歲。剛養貓的時候,不太敢讓身邊的人知道,因為聽說幼貓的生命力很脆弱,深怕自己不小心的疏忽就導致一條生命的消逝。而一年後的今天,看他睡到四腳朝天的模樣,我依然會忍不住融化,私想這就是幸福吧,希望他也這麼覺得。
*
阿嬤住院一週。家裡那支經常壞掉的電話,在我等金鐘獎宣布最佳男主角的時候響起了,深夜時段的電話,稍來的通常不是好消息。很久沒有去醫院了,看到停車場滿位,看到急診間連走道都擺滿了病床,看到阿嬤等了兩天才有病房,更意識到健康的可貴。
*
書店工作五個月。一開始覺得擔任櫃服有些可惜,但後來發現這是跟每位讀者最靠近的位子。自己從小到大都不算是個特別愛看書的人,但休學的這一年,多了很多空白的時間可以閱讀,反而看得比電影還要多,也越能體會到書籍獨有的脈絡性。
前幾天有個小女生詢問能不能來店裡當志工,她很喜歡這個空間的氛圍,並認為在這裡服務會對她的病情有所幫助,但還是被店長拒絕了。離開前聽到她身邊的人安慰她,至少妳踏出第一步了。可以理解商業營運的考量,不過仍感到可惜與遺憾,也忘記跟她推薦可以去獨立書店試試。
*
監所探望兩次。大哥常常問最近過得好不好,M會跟他們分享香港發生的時事。W大哥喜歡吃碗粿,請教監所管理員後,他們並不建議,因為檢查後的食物樣貌不會讓人太有食慾。D大哥聽到我在書店工作,請我幫忙留意樂譜,讓他在吹口琴時可以練練歌。
M問我會面完有什麼感覺,起初我有點擔心他們會不會因為我突如其來的拜訪感到負擔,雖然見面時的狀態比我想像的自在,但要累積多少的15分鐘,才得以成為他們在裡面的力量呢。
2019年8月4日 星期日
朋友之歌
今天下班後和7到新開的居酒屋用餐,是個很放鬆的夜晚,因為是從小到大的朋友,所以什麼都能聊,小學時是那種剛回到各自家裡,但發生一件小事就馬上再打電話給彼此的交情。但大學時期曾變得若即若離,為此我還在無名小站寫了篇鎖碼文給他(原來我也是個會主動的人啊),後來不知道從什麼開始,我變得不那麼強求,又逐漸聯繫上了,但並不是頻繁的交集,就是偶爾他回台南時,來我家耍耍廢,待在同個空間,想聊天就開口,沉默時就各自忙碌,是很舒服自在的距離。
晚餐時我們的話題從國小同學開始,他和在台北的D久違地見了一面(久到對方以為他要拉保險),而我上週也到台中借住H家。我們四個很要好,幾乎每年年節都會在我家聚一塊玩玩跳棋,是那種會笑到肚子痛的一期一會。
D是個文靜的人,國中的他喜歡畫畫,有陣子我桌上每天會擺著一張計算紙畫的畫,署名D,每張我都有保留下來。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運動會我因為得失心在賽後落淚,D回家便在無名小站寫了篇文章,說他喜歡我跑步時自信的姿態,愛看書的他文筆很好,所以現在我在運動時,偶爾還會想起那些文字。
H的大學科系和我十分相似,所以有很多共同話題和喜好。我還記得318運動時,我們互相分析局勢與交換彼此的焦慮。我知道畢業後這些年他過得並不好,但我一直視而不見、逃避,雖然不是故意這樣做,因為我不擅長安慰,也討厭自己老是重複同樣的話,甚至我藉口地認為那是只有他自己才能調適的心情和狀態。睽違一年再一起住,一年可以發生很多事,很多悲傷的事,很感激他可以如此堅強的活下來,也感激他願意向我坦承他曾經想自殺,老實說當下的我並不意外,也可以理解他的選擇,但我真的很開心,我們還能一起走在逢甲商圈,一起享受這個夏天黏膩的溼熱感。雖然他也向我透露,此刻活得沒有目標,但我仍舊覺得無所謂,不需要每個人都汲汲營營的生活,此刻沒有想做的事,並不表示未來不會出現。
7說他內心把朋友的刻度劃分得很清楚,不會有所謂好朋友的等級,但是知道什麼話題可以向什麼朋友訴說。這幾次的聚會,我們聊了一些菸酒生的處境,彼此現在是逃避論文的戰友,但也從談話裡促進一些思考,像是我去閱讀他提到的書籍,而他舉的例子,正是我上個月看過的故事,溝通上變得更加有默契。當然家常讓人笑到肚子痛的也還在。
覺得滿幸運的,有這樣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