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想是否因為是個集體創作的計畫,太多部了,導致每部只能講一點點。但我沒有要評論片子,因為創作本來就是一種個人表達。吸引我觀賞這部片的原因無非就是想要聽見更多的對話/公共論述,我想知道318後這個社會究竟有什麼樣的改變?
比如說,
今天的觀眾年齡層意外地有高達六七成是中老年人(其實很想帶家人來看)。
後座的阿嬤在警察驅離的時候會說「夭壽」,在年輕人發表意見的時候會說「他說的也是有道理」。
映後座談的時候,有位女生講述當時的經歷,數度哽咽,聽完後全場給予掌聲,我想是在謝謝她當時的勇敢吧。
有位男生提出用詞的修正,例如應該稱呼中國,不是內地;稱呼兩國,不是兩岸。
有位男生提出用詞的修正,例如應該稱呼中國,不是內地;稱呼兩國,不是兩岸。
一名南藝的學生指出:「我們總是在用共同的體制對抗共同的體制」。
從1988年的農民運動,詹益樺就曾拆下立法院的招牌,現在26年過了,我們仍做著一樣的抗爭行動,到底是不是這個政府的組成方式有問題?他的說法讓我想到之前臉書有位網友評論香港佔中運動的文章,若終究還是資本家在掌權,而我們以民主的方式讓資本家合理上任,整個社會結構是不會改善的。
離開戲院的時候,島國前進的阿姨遞給我一張修正公投法的連署書。總之,不論議場內外,紀錄與運動都是永無止盡的吧。也提醒自己別忘了昨天收到選舉公報的興奮,仔細審視每個政見,監督實際作為,就算往後不再是首投族,我仍然是這個社會上的公民。
立婷,你發這種深度文的文章,
回覆刪除說真的鈺真都無法回應你欸.......
喃喃自語的婷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