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記印尼跨國影像座談

早上在南藝聽完Yopie和Rangga介紹他們在印尼做的社區影像,非常酷!!尤其喜歡其中一支影片,片頭就很有意思,是紙飛機的逐格動畫,航行在社區的巷弄間,而這些經過的地方都有可能因為後來蓋了機場,失去現有的模樣,正片開始則是由影像工作者先訪問村民贊不贊成蓋機場?為什麼?然後把攝影機交給回答問題的人,再由他去訪問下一個村民,相機變成了傳遞訊息的接力棒!後來學長也補充這部片讓他想到了尚胡許的《夏日紀事》,建議從不同時間點再詢問居民同樣的問題,或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就像老師說的,他們做的社區影像就像是一個社區「媒體」,可能也跟Yopie和Rangga從傳播學院新聞系出身有關,透過工作坊、鄉村影像節、村民電視台,這些種種行動變成了一個聚攏居民的媒介,也是他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的初衷──喚起印尼人們相互團結合作的凝聚力。

後來和朋友播放了在國小培力的小學生影片,他們則回應現在的年輕人肯進入學校去做培力,而不是只埋首於自己的創作,這精神十分可貴,但其實我也是領學校薪水,內心覺得他們自掏腰包在社區紮根十年才讓人非常敬佩啊!!!

晚上的場次則是到中西區和社區影像的學員對話,座談的最後,我問了一個這兩年在當助教時不斷困擾我的問題:「雖然知道美學沒有所謂的好壞標準,但要如何給予建議和指導,才不會影響學員自身的風格?」Yopie回答說,他們進入社區時,並不會把自己定位成老師,而是相互學習的朋友,所以基本上會先以村民的意見為主。

騎回家的時候,我在想這個問題並不會只發生在社區影像,像YY之前也說過作為一個指導老師究竟要負學生作品多少的責任?而DMZ和Ella的合作也讓我產生了類似的疑惑,身為製片的我給了影片上的建議,但因為兩人的個性十分不同,導致Ella在吸收我的建議後,「可能」失去了原本她的風格。

但我又思考,會不會是我想太多,把整件事搞複雜了呢?被給予意見的人真的有那麼容易受到影響嗎?像我雖然很愛問朋友的建議,可是又不是那麼常常會聽進去(粉欠揍),而作品的風格或作品本身重要嗎?重點不是那個「過程(例如長出不一樣的觀點或視角看待社區)」以及為什麼想拍片的動機嗎?(天啊我居然忘記我在中秋節就是這樣回Ella的訊息的)

不過還是回到主題以及我覺得很珍貴的一點是,進入紀錄所之後,我才學習到影像的出路並不是只有創作,還有許許多多的可能性。

#還很凌亂的一些雜記但先寫下來

2 則留言:

  1. 看完妳的疑惑,莫名想到小時候的我還滿愛畫畫的
    但我媽看我畫的很有"天份"之後,就把我送去補習班,後來我就失去對畫畫的熱誠了
    制式化的規則與方法,讓每個人都產出一樣的作品
    加上最近在念Art History,發現以前好多藝術的流派到現在全部都變成現代主義的風格(極簡),大家一窩蜂的做出一樣的東西,或只是拷貝以前流派的風格,作品像僵屍般的存在沒有靈魂
    上完這堂課其實幫助我滿大的,讓我知道創作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咦我有離題嗎哈哈哈)
    所以回到妳的困惑,不知道從「給建議」轉為問「為什麼這樣做」去理解創作者本身的想法,然後表達妳的想法,對方要不要接納便是他們的選擇
    這樣,會不會就不會扼殺他們的創意了啊(問號)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方面可能也跟課程限制有關(必須在短時間內有成果發表),但我覺得你說得很對,要先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先給予可以怎麼做。

      想起之前作為製片跟導演討論影片時,我很疑惑他為什麼要放某一場戲,建議不要放,但後來他並沒有拿掉,我又再問了一次,他才說了想法,而我也覺得這的確是我沒想到的觀點,所以討論是很重要的~(突然覺得我之前面對學員好專制哈哈)

      -

      看這兩篇文章時,想到你的回覆,所以也跟你分享XD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07-culture-movie-belatarr/

      http://crawlednews.com/blog/%E3%80%90%E5%B0%88%E8%A8%AA%E3%80%91%E8%B2%9D%E6%8B%89%C2%B7%E5%A1%94%E7%88%BE%EF%BC%9A%E6%8B%8D%E9%9B%BB%E5%BD%B1%E6%B2%92%E6%9C%89%E3%80%8C%E9%A3%9F%E8%AD%9C%E3%80%8D/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