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0日 星期一

夏日戀曲2018



最後兩堂的媒體課就在我與內壢感情正要萌芽的時候結束了,果然夏天的戀情特別短暫(?)

今天的實作練習是讓大家分組練習試著擬出一個雜誌企劃,於是我和夥伴開始墜入一個天馬行空的異次元(因為講師說先幻想什麼卡司都可以邀XD)

我們的專題名稱是「父親節特企:是枝裕和與楊大正的加料人生」,其實動機只是我們剛好都喜歡阿和,然後又不想讓他以一名電影導演的姿態現身,剛開始甚至想說要讓他和侯導一起cosplay彼此電影中的角色,或是讓他們在高雄野餐(因為是枝的父親曾在高雄的糖廠工作),也連想到他的電影總有很多日常的共食畫面,趴呢則想到高雄人出身的大正在MV長途夜車裡也描繪了父親的身影,於是突發奇想地決定讓他們一起吃岡山羊肉爐(咦?)

開門頁的首圖會是個從上往下拍的鴛鴦鍋,讀者起初只能瞥見兩顆埋頭吃鍋的後腦勺,與一邊是日式、一邊是台式的火鍋料;下一頁則是讓兩位人物現身,以及擺放對他們別具故事意義的火鍋料,簡介一下企劃概念;再來是step1:挑選湯底──對我們來說,湯底像是一個孕育生命的本質,這節會聊聊他們最初接觸影像和音樂的過程;step2:調製沾醬──這段想請他們分享在創作時期受到的影響;step3:搭配酒水──以酒精隱喻創作靈感,這邊的文字內容會是他們作品想傳達的核心訊息;step4:火鍋蒸氣──象徵過往雲煙,也是企劃的重頭戲,主要會聊聊父親對他們的影響、與現階段身為父親之後的轉變,最後一頁再回到人生滋味──對家庭的多元想像:家人彼此可以是沒有血緣關係的羈絆。

雖然是個自我滿足也不切實際的提案,但在畫這11頁落版單的時候,我想起了以前和大家窩在計中上機的假日,還有在印刷廠哈欠連連、但認真校對的神情。

準確來說,我可能是想念當時的自己。

2018年7月23日 星期一

咻咻咻的夏日迴響

最近很常搭著火車去遠方,讓人有種環島旅行的幻覺,事實上我也在每趟旅途中獲得了許多精神養分。

1. 因為八月份要到國小和小朋友們一起完成生態類型的紀錄片,我便先去聽一場水雉的講座做做功課,之前沒有料想到的是,原來追根究柢是人類的開發行為(高鐵)破壞了水雉的棲地,而除此之外,農民使用的農藥也會影響到生物的生命(不只是水雉死亡,當農藥揮發在空氣中,便成了空汙,我們也會因長期接觸而有罹患癌症的可能),所以志工們開始推廣友善農法,但是如何與農友接觸、在社區實踐又是另一門學問了,不過我覺得到書店藉由講座的方式,邀請民眾了解環境,甚至參與行動,是個很棒的嘗試。

2. 禮拜二趁中西區上課前,去南台看了期待已久的《小偷家族》(照慣例和對面的婆婆買票,購買時她很專注地在唸佛經),這當然是一部精采的電影,無論是涉及到的議題還是演員的表現,都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和共鳴,但卻沒有烙印在我的心裡,反而是隔兩天到高雄電影館看的《幻之光》,我一定會記得好久好久,很喜歡裡頭攝影的視角、光影的變化、聲音的設計、重複出現但人事已非的空間。你不直接看見,但你總能感受到。

3. 淨灘完在波哥喝珍奶的下午,終於打開了讀書會的指定書籍,意外地非常喜歡,甚至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雖然書名《形塑歷史》看似生硬難讀,但敘事方式完全不會,這種情況就像是你以為一個人不愛笑,但他只是天生長得嚴肅(這舉例好像不是很貼切XD)總之,這是一本對做田野會很有幫助的書,而且作者也提出了身為研究者的反思,好比當你作為一個聆聽者,應該意識到哪些問題。除此之外,她也舉了幾個研究案例,來談論人與政治的關係。不過目前才看到第三章,也滿期待接下來和夥伴的討論。

4. 今天去獨立書店上了媒體課,與想像中完全不一樣,非常新穎有意思!我們花了一上午討論什麼是媒體、分享喜歡和常用的媒體(例如有人說啾啾鞋、黃小米的youtuber、香港插畫家的instagram、脫口秀主持人的podcast、唐立淇的星座APP、streetvoice、天氣預報的line好友、還有網路論壇,像是PTT或巴哈姆特),也談論了不同媒介的特性。而課堂的最後,分組觀察了不同媒體對同一內容的表現手法,有趣的是,雖然我們是一群年紀落在18~30區間的年輕世代,但彼此關注的新聞完全沒有重疊(分別是北北基颱風假、中美貿易、蔡阿嘎生小孩、以核養綠、蔣月惠、甘蔗吸管、同運公投、世足踢假球)。然後我們還一起用instagram看了一些國外媒體的限時動態(天啊我沒用過),而一直到我們討論的今天,媒體還是不斷地在變化。

學期結束的生活反而馬不停蹄地在前進,但願接下來的自己能慢慢走,走好、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