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行過鐵支路邊

















活動的最後,主辦方請大家聊聊自己為何會想來參加,以及親身到現場後的感想,才發現,最小的參與者年僅14歲,其中還有高中公民老師(說想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這個議題)、補習班老師、或者像我一樣的上班族。

聽完大家的談話,讓我想到,上週與一個大我20歲的同事聊天,他問我,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會不會很擔憂台灣的未來,那時我告訴他,不會。其實也不是那麼有自信地回答,但覺得身邊還有許多想改變現況的人。我想,今天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吧。

2015年9月28日 星期一

告別青春之後的模樣


















時常覺得自己被許多愛包圍
那天夜裡想著這件事的時候
不知道是否因為酒精的催化 竟覺得有些想哭
不過卻也很開心能感受到這樣坦率的情緒

月圓的夜 我們興奮地爬上頂樓
眼珠緊盯著忽前忽後竄出的花火
嘴裡不斷發出讚嘆
那絢爛的魅力或許是來自未知的驚喜
但對我而言,絕對是因為「一起」擁有了這份回憶才顯得珍貴

終究 人群隨著美麗褪去而離開
諾大的城市裡
只留下我們與月娘相覷

手裡把玩著旋轉不停的抽風機
你一句我一句的真心話大冒險就此展開
首先被拋出的話題是 愛 很脆弱
貼心(抑或自私)的考量未來的狀態合不合適持續/開始
其實最需要的就只是一個能讓彼此共同成長的愛吧

月光下
我們端詳著彼此告別青春之後的模樣
迷途的羔羊與大膽作夢的狼
同時在心裡作祟
那也無所謂
影子,原本就是非常多變的吧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2015 TIDF巡迴展台南場:紀錄片的多元模樣



















六月公司的忙季正好接近尾聲,下班便直接騎著車到全美看片。一直想找個時間寫下對影片的看法,不過想一併紀錄的還有生活的感覺吧,在一天工作結束後做點喜歡的事,才是治癒疲憊的最佳良藥阿。

1.比紀錄片還陌生
這個單元由許多支挑戰紀錄片定義的短片所組成,其中最喜歡《我認為這是最接近的樣子》。影片一開始先用顏料、門把、磨豆機、天使公仔象徵自己的家人,再現彼此日常生活的相處情形,接著點出作者意外洗掉母親生前最後的錄像,父親怎麼倒帶也找不回那段珍貴的身影,片頭選擇再現的原因瞬間一目了然。這樣的表現手法能被稱為紀錄片嗎?我覺得很有趣,也難怪選片指南的時候,策展人會希望我們抱持著「零」的印象,進到戲院去重新感受紀錄片的模樣。

2.《活在三里塚》
1966年日本政府為興建成田機場,強制徵收土地引發抗爭,經過數十年後,導演回到現場重新省思這場運動,有人還在機場周邊堅持,有人犧牲離開後悔參與,每個選擇其實都沒有對錯。映後座談時導演代島治彥說,真正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現今羽田機場的便利性已逐漸超越成田機場,開始有人在懷疑當初成田機場的規劃根本是個錯誤。另一方面,為了與羽田機場競爭以及因應2020年的東京奧運,在成田機場的工作夥伴提出了新建跑道的訴求。而我的腦海卻始終縈繞著片中居民說:「我從來就不需要飛機。」

3.《-1287》
一部拍攝好友從罹癌到逝去的紀錄片。導演的創作動機是想要理解死亡這件事情,我的觀影動機也是。不過,其實在這1287天的時間裡,我看到的從來就不是死亡,而是陪伴。非常喜歡導演送好友幸運餅乾的那個片段。人生果然從頭到尾都必須得由自己主宰阿,決定日子怎麼生活、怎麼離開,這全然是這部片給我的勇氣與啟示。

4.《貪欲帝國》
講述三星勞工的故事,長期暴露在高危險性的工作環境,導致一條條年輕生命的消逝,捧著遺像的家屬對財團提出控訴,而資本家面對勞資糾紛終究只是冷處理,給錢安撫,希望息事寧人,為何從來沒有想要徹底解決問題?映後座談主辦單位邀請工傷協會、RCA職災工作者來到現場,起初知道RCA事件,是大學時看到講座的宣傳,查詢維基百科後才初步了解,不過那晚的座談會好似又向自己投射一枚震撼彈,同時長了不少知識。

工傷協會的代表先簡述RCA事件始末,之後請職災工作者分享過往在RCA的工作概況,阿姨說她非常認真的投入這份職業,甚至一肩扛起三人份的工作,但之後得到的回報是什麼?癌症、腫瘤,那些化學清潔劑對土地的汙染、對人體的傷害,RCA賠得起嗎?這些話讓我想起《貪欲帝國》裡面年輕勞工的發言:「我以為三星是最棒的公司才加入的,但是你對我做了什麼?」

雖然今年四月,RCA職災工作者在訴訟15年後終於等到一審判決的結果,但RCA卻早已從台灣脫產,除了因當時政府行政權效力不彰,需從漫長的司法之路著手外,後續跨國公司會不會承認台灣的審判結果,這又牽涉到國家的主權問題。另外,工傷協會還有提到一點,在臺灣經濟起飛時期,政府獎勵投資,吸引外資設廠,RCA即是當時來台的其中之一,而現今台灣環保意識抬頭,法律規範也更加嚴謹,不少台商便把工廠遷移至中國、東南亞等地區,那當地的土地、勞工問題呢?

離開電影院前,我向工傷協會購買《拒絕被遺忘的聲音》,對方問我是哪間學校的學生,簡單回答已經就業了,沒說的話是,我也是年輕勞工阿。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想說的話和沒說的話

前年參加遊行的路上
有名高中生拿問卷請我填寫
問題一:你是否贊成廢除死刑
當時我毫無猶豫就勾了否
一旁的友人似乎有些驚訝的和我聊起這個話題
不過對話細節已經記不清楚了

然後有所轉變可能是從去電影公司實習開始吧
我進去後發行的第一部片就是改編自冤獄的真實事件
也因為公司希望尋找一些對的觀眾群來參加特映
請我協助聯絡法律人權相關團體
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廢死
邀請對方來看片時
他們反映片中對監所環境也有所琢磨
建議我還可以聯繫監所改革聯盟
因而又認識其他組織
後來與其他實習生聊天
她說曾參加過死刑相關的講座活動
可惜當時並沒有多加詢問

隔年因為應徵工作的關係
看了張娟芬的《無彩青春》
對蘇案長期的精神折磨感到詫異與不可置信
後續知道徐自強、鄭性澤、杜氏兄弟等
當然這些都僅只是非常少數和取得相對曝光率的一部分而已

自此之後 我便會多加關注死刑的資訊
甚至與親友談論
和好朋友在早餐店
和爸爸媽媽在車上
當然 他們異口同聲都是反對廢除的
我也沒有要試圖改變其他人的立場
只是覺得面對 生命 這件事是需要有更多空間被討論的
而不是簡單的贊成反對二元對立

2015年3月8日 星期日

被時間推著走的人:存在是日復一日,生活是喜歡明天。


前幾天出差去了一趟台北,午餐也特意繞到以前實習常吃的麵店,走過去的途中,才驚覺,這的確是我去年三月份正在走的路呢,好快,一年不過是如此。

以前高三的時候總會想,大學的自己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大四的時候也常常思考,畢業後的我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但所謂的當下,並不存在於想像裡,我不應該這麼被動地,把自己交給時間,若人生擁有了一些精彩的片段,那肯定是因為有努力過生活的痕跡(不一定要刻意經營,意外的擦撞也行),日後回想起來才會覺得「啊,真是令人懷念內!」就如同我現在走在這條路上回顧過往的一年,有點像是在操作edius,輕易就能將時間軸放大縮小一般,我知道哪部分有趣,哪部份令人失落,但都是因為那些總和才能造就現在的我啊!

然而,現在和朋友敘舊的時候,多半談論著出社會的心得,最後再以加油作結,回到工作崗位上,日復一日。

到頭來發現,我總是以佔據太多時間為由,合理化放棄了心裡真正想做的事,這樣隨意找個藉口搪塞真是不上進啊,甚至覺得有些愧對過去那些充滿熱忱期待的情懷。於是突然頓悟,往後的生活不需要那麼循序漸進(也許早該如此),擺脫制式階段的里程碑後,不應感到無聊,而是該興奮,因為,這意味著什麼都變得有可能了。
Life is what happens while you are busy making other plans. - John Lennon
(同時也是看完年少時代的一些小感觸,這部片後勁可強著)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褪去鋼筋水泥後的家,稱之為歸屬感。

午飯後獨自走在南沙魯的聚落,跟著溪流聲行進,步入巷弄,目光佇足在一旁閒置的空屋,瞥見泥沙在壁板間張牙舞爪地作畫,牆上的掛鐘跌坐在地,時間就這樣永恆停滯在五年前的片刻。但此時的原民朋友並不特別怨天尤人,我想應該是因為心裡始終有一個想守護的地方,所以才顯得如此堅強吧。

部分的族人在風災後依然選擇回到那瑪夏,因為那是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啊。重建之路走來艱辛,一路上卻也累積不少收穫,夥伴們共同搭建一座耆老智慧屋To'onna tamu,意思是有老人在的地方,一面謙卑地向部落中的長輩學習知識,一面串聯起族群間的情誼。而傳承之餘,新的希望與使命也一併從土裡萌芽,大姊說:「Usuru名為女人的田地,復興傳統作物外,其實真正想要提倡的是女性自主權。」縱使身處在高度父系社會裡,她們仍舊努力地捍衛自我,認真且誠實的生活。
「如果我們善待土地,土地也會回饋我們。」部落藉由Usuru重新找回人與土地的依從關係。每次播種都像是一次與大地連結的儀式,大家靜下心聆聽微風捎來的訊息,接受自然的洗禮,然後提醒著自己,要不時回頭看看土地是不是被我們荒廢了?是不是被我們無視了?畢竟土地是我們生命的源頭,總是孕育出無限的可能與驚奇

分享的最後,大姊說非常謝謝我們的到來,對他們而言,這些確實是極為真實的日常生活阿,並不會因為今天的拜訪,特別去描繪什麼故事,只是很真實的,把一些還沒有能量講出來的,慢慢醞釀,然後吐露。以前曾聽過一種說法,「講述」等於「放下」,不好的事物會隨著你的話語一起傾瀉而出。有點像是脆弱的時候,如果能和其他人一起陣守心靈的話,就會感到比較有安全感。對今天的自己來說,真希望有扮演好這樣的角色,著實的給人一點力量,畢竟我也從這裡接收到許多能量,愛也能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阿。

滴答滴答,那瑪夏的人們,至今仍然在堅定地前行呢,向著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