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公司的忙季正好接近尾聲,下班便直接騎著車到全美看片。一直想找個時間寫下對影片的看法,不過想一併紀錄的還有生活的感覺吧,在一天工作結束後做點喜歡的事,才是治癒疲憊的最佳良藥阿。
1.比紀錄片還陌生
這個單元由許多支挑戰紀錄片定義的短片所組成,其中最喜歡《我認為這是最接近的樣子》。影片一開始先用顏料、門把、磨豆機、天使公仔象徵自己的家人,再現彼此日常生活的相處情形,接著點出作者意外洗掉母親生前最後的錄像,父親怎麼倒帶也找不回那段珍貴的身影,片頭選擇再現的原因瞬間一目了然。這樣的表現手法能被稱為紀錄片嗎?我覺得很有趣,也難怪選片指南的時候,策展人會希望我們抱持著「零」的印象,進到戲院去重新感受紀錄片的模樣。
2.《活在三里塚》
1966年日本政府為興建成田機場,強制徵收土地引發抗爭,經過數十年後,導演回到現場重新省思這場運動,有人還在機場周邊堅持,有人犧牲離開後悔參與,每個選擇其實都沒有對錯。映後座談時導演代島治彥說,真正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現今羽田機場的便利性已逐漸超越成田機場,開始有人在懷疑當初成田機場的規劃根本是個錯誤。另一方面,為了與羽田機場競爭以及因應2020年的東京奧運,在成田機場的工作夥伴提出了新建跑道的訴求。而我的腦海卻始終縈繞著片中居民說:「我從來就不需要飛機。」
3.《-1287》
一部拍攝好友從罹癌到逝去的紀錄片。導演的創作動機是想要理解死亡這件事情,我的觀影動機也是。不過,其實在這1287天的時間裡,我看到的從來就不是死亡,而是陪伴。非常喜歡導演送好友幸運餅乾的那個片段。人生果然從頭到尾都必須得由自己主宰阿,決定日子怎麼生活、怎麼離開,這全然是這部片給我的勇氣與啟示。
4.《貪欲帝國》
講述三星勞工的故事,長期暴露在高危險性的工作環境,導致一條條年輕生命的消逝,捧著遺像的家屬對財團提出控訴,而資本家面對勞資糾紛終究只是冷處理,給錢安撫,希望息事寧人,為何從來沒有想要徹底解決問題?映後座談主辦單位邀請工傷協會、RCA職災工作者來到現場,起初知道RCA事件,是大學時看到講座的宣傳,查詢維基百科後才初步了解,不過那晚的座談會好似又向自己投射一枚震撼彈,同時長了不少知識。
工傷協會的代表先簡述RCA事件始末,之後請職災工作者分享過往在RCA的工作概況,阿姨說她非常認真的投入這份職業,甚至一肩扛起三人份的工作,但之後得到的回報是什麼?癌症、腫瘤,那些化學清潔劑對土地的汙染、對人體的傷害,RCA賠得起嗎?這些話讓我想起《貪欲帝國》裡面年輕勞工的發言:「我以為三星是最棒的公司才加入的,但是你對我做了什麼?」
雖然今年四月,RCA職災工作者在訴訟15年後終於等到一審判決的結果,但RCA卻早已從台灣脫產,除了因當時政府行政權效力不彰,需從漫長的司法之路著手外,後續跨國公司會不會承認台灣的審判結果,這又牽涉到國家的主權問題。另外,工傷協會還有提到一點,在臺灣經濟起飛時期,政府獎勵投資,吸引外資設廠,RCA即是當時來台的其中之一,而現今台灣環保意識抬頭,法律規範也更加嚴謹,不少台商便把工廠遷移至中國、東南亞等地區,那當地的土地、勞工問題呢?
離開電影院前,我向工傷協會購買《拒絕被遺忘的聲音》,對方問我是哪間學校的學生,簡單回答已經就業了,沒說的話是,我也是年輕勞工阿。